大兴安岭首次发现由高山偃松、岩高兰组成的砾质苔原
由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学院、吉林师范大学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科技人员与教师组成的大兴安岭高山苔原考察队,近日在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孙广友的带领下,登上了根河市以北125千米的敖克里堆山,并在该山顶部首次发现了由高山偃松、岩高兰组成的砾质苔原,为大兴安岭是否存在山地苔原的争论画上了一个句号。
海拔1520米的敖克里堆山是大兴安岭北部的第二高峰。经考察,孙广友研究员初步确认它是一座中生代燕山期喷发的火山,以和缓而对称的锥体突起在群山之上。由于在上世纪80年代前,山顶上的积雪还常年不化,因此当地民众称之为“大兴安岭的富士山”。
该山在漫长的地质地理演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寒冻风化作用下,发育了独特的冰缘地貌结构。海拔800米处主要为粗碎屑组成的洪坡积山麓带。海拔900米处,见有大规模石河,现已稳定。而在海拔1100米处,再次出现规模更大的石河,成为登山的唯一路径,但块砾松动,踏之易滚。在一块长1米余的凝灰岩巨石上,发现有缓浅的冰溜面,这是第四纪冰川活动的证据。该石河上部与岩屑坡相接,多由边长30~80厘米的橄榄玄武岩岩块组成,间有灰白色安英岩和凝灰角砾岩,皆边角锋利,极难攀登。该裙形岩屑坡长约300米,再往上过渡为较平缓的石海。更令人称奇的是,在石海中发现了融陷坑穴,可能是块砾保护下的化石古冰川残余体,融化后塌陷所成。据山顶森林火灾监视台的人员说,块石下面就见到冻结状态的岩块,冬夏不融。连片的石海呈帽状覆盖了整个峰顶,是目前东北山地最典型的冰缘地貌类型之一。若以巨型火山锥因寒冻风化而形成巨大的石海地貌而论,此种类型即使在青藏高原也不多见。
该山的植被垂直带发育完好。基带地处海拔750~850米左右,为针阔叶混交林(阔叶林为原始针叶林砍伐后次生),海拔850米以上,阴坡为兴安落叶松林,阳坡为樟子松林,具有大兴安岭山地典型的林相结构。海拔900米处出现兴安落叶松—偃松林(2.5~3.0米),林间有成片的鹿蕊(地衣),是驯鹿的重要食物。海拔1000米处为偃松群落,兴安落叶松屈居伴生种,海拔1350米处则见到片状高山岳桦林群落,侧生特征尚不明显,林型也较长白山的岳桦林高大。岳桦林群落之上出现偃松纯群落,平均高1.5米,枝粗壮、强烈匍匐,成为植被垂直带谱位置最高的一个带。海拔1400米以上,偃松呈条带状顽强地顺坡上侵,且明显矮化,平均高度不足1米,使群落更加整齐美丽,伴生极地植物岩高兰。而至1450米,偃松矮至30厘米,贴于地面,并被终止于此(见图片),以致顶部再无任何高等植物。
根据地貌类型与植被结构,岳桦林以上景观应为山地苔原,孙广友将其进一步确定为山地偃松砾质苔原。
中科院寒旱所研究员金会军指出,偃松砾质苔原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大兴安岭山地的自然景观结构,完善了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也指示了独特的高山多年冻土的存在,这对重新认识大小兴安岭冻土带的形成和格局都有重要意义。
下一篇:北京可看红叶的景点不止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