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马鞍山:做活“林长制”让生态更美百姓更富
这里有风光旖旎的太湖山国家森林公园,有候鸟蹁跹的石臼湖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有荷叶莲莲的大渔滩省级湿地公园……近年来,安徽省马鞍山市锚定安徽的“杭嘉湖”、长三角的“白菜心”发展定位,积极探索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之路,稳步推进“五大森林行动”,努力打造森林“四库”,高质量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先行区,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深化林长制改革 守护绿水青山
“去年以来,我已经巡林47次了。”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镇级林长刁吉林打开手机“林掌App”,熟练地巡林打卡,“时代在发展,林长制也智慧升级了,我守的这片大山一定会越来越好。”
马鞍山市现有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共1369人,护林员665人,他们共同守护着118万亩林地和98.94万亩湿地。
为了压实各级林长责任,马鞍山市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三单两函一通报”机制,用好林长工作履职清单、森林资源清单和林长制问题清单,派发工作提示函和问题督办函,坚持定期“1+N”通报调度,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做好国土绿化、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地监管等工作。
马鞍山市高度重视林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把全国生态护林员信息管理系统与安徽省林长制综合管理平台使用和维护作为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的有力抓手,采取分批举办培训班的方式,对全市15名市级林长、66名县级林长、430名镇级林长、858名村级林长、665名护林员进行培训指导。
目前,马鞍山市已总结推广了基层林长巡林履职“一看、二问、三巡、四查、五访、六回头”“六步法”经验做法;全面建立了林长履职记录簿、一林一技履职记录簿、一林一警履职记录簿、一林一员履职记录簿、一林一策记录簿“一林五簿”履职记实制度;编制了一林一策402份,配备一林一技114人、一林一警296人、一林一员665人,将“一林五簿”履职记实制度打造成为市林长制工作品牌。
夯实绿色基底 打造美丽长江岸线
闲庭信步长江岸边,薛家洼生态游园、滨江文化公园、浮沙圩湿地公园、金柱塔公园等一批公园、游园与沿江生态绿廊“串珠成链”。昔日的“脏乱差”蝶变成如今的网红打卡景点,成为广大市民的“城市生态客厅”。
为“绣”好这幅沿江画卷,马鞍山市出台了《马鞍山市长江“建新绿”工作方案和技术方案》《沿江适生植物建议名录》,绘制长江“建新绿”任务图,大片区统筹推进岸线绿化任务,重点实施“四退四还一带”工程,实行腾地建绿、应绿尽绿,打造最美长江生态廊道。2018年以来,全市在长江1公里范围内完成造林1.62万亩、还湿9900亩。
缤纷水岸只是马鞍山夯实发展底色迈出的一小步。为进一步厚植绿色发展基底,马鞍山市科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深入推进林业增绿增效行动、长江生态廊道工程、“四旁四边”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加快城乡绿化一体化发展,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近5年来,全市累计完成人工造林8.11万亩、退化林修复5.8万亩、森林抚育37.18万亩、封山育林9.32万亩。在全省首个开通“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网站,推动义务植树线上线下融合。2022年,马鞍山市林业局获评“全国绿化先进集体”。
同时,马鞍山市大力推进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出台了《马鞍山市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总体规划(2020—2025年)》,发布马鞍山市湿地保护名录,全市湿地保护率达51.96%,湿地退化势头得到明显遏制。栖息地环境好了,“仙鹤”丹顶鹤再次重返石臼湖。
引入社会资本 拓宽致富渠道
“每天八点上班,下午五点半下班,每年能挣5万元左右,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我很满意。”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滑翔飞翼”游乐项目工作人员谷代红很喜欢现在的工作。
这里原先是一个废弃矿坑,通过“林长制+市场化”运作,变身为“网红”生态乐园,带动当地300多人就业,同时带动民宿、餐饮等产业发展,为周边村民扩宽了致富渠道。
安徽大青山野生动物世界只是马鞍山市推动社会资本“上山入林”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马鞍山市创新优化林业营商环境举措,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扶持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发展纳入林长联系点,广泛开展“招大引强”工作,成功引入当涂县电商直播文旅中心暨农产品现代物流示范基地项目、万吨碧根果蛋白饮料及碧根果油加工项目等重点项目。
目前,全市林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到297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1家,省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1个,省级林业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家庭林场分别有4家、3家。
此外,马鞍山市探索推进“马上融+林企”工作,鼓励工商银行等11家银行出台“益林贷”“果林贷”“苗圃贷”等专属涉林金融产品,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两年筹办林业领域“四送一服”专项活动和银企对接会12场次。同时,通过实施推深做实林长制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奖补政策,积极争取“五绿兴林·劝耕贷”财政贴息政策,2022年,金弹子园艺、润泽林业、万森园林等企业申请贷款近3000万元。(甘婵婵)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