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宽阔水保护区“保护区+林下经济”推动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一、发展背景
贵州省宽阔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绥阳县6个乡镇12个村和1个原国营茶场,保护区总面积达39.35万亩(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为22.9万亩),保护区有社区群众2723户12043人,由于历史等原因,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群众生活在保护区核心区。为切实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2016年以来,贵州省林业局支持保护区管理局在宽阔镇红河村建立了五倍子树基地,成功探索了五倍子花养蜂产蜜、人工挂虫袋复叶结倍、林下培育中药材和食用菌的“五倍子+”林下经济集成增效发展模式,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从相互矛盾变为相得益彰,有效推动了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
二、经验做法
(一)聚力创设“高密度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信息互联、市场交流、资源共享等优势,搭建共享发展平台,形成“政府搭台、社会组织牵线、经营主体唱戏”的良好格局,促进联盟成员开展销售、技术开发、融资、管理等方面合作,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规避市场风险和恶性竞争。加强标准制定、资源整合、信息互通、品牌建设、技术指导、成效对接,更好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成果共享,推进产业良性发展。
(二)聚力织牢“高引领科技体系”。会同科技、工业和信息化等部门,鼓励科研院所和有关企业开展五倍子关键技术科技研发,加强高新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先进五倍子实用技术和技术标准的引进、研究、转化和推广。切实提升一产生产水平,有效延伸二产链条,优化工艺技术,减少劳动力不足等制约因素的影响。同时,会同相关部门开展五倍子产业技能人才等培训,纳入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有关人才培养。
(三)聚力建设“高成长经营主体”。坚持市场化和效益优先原则,既扶优扶强,又重点扶持中小企业和其他经营主体。以县(区)为主培育五倍子种植、粗加工、养蜂、林下经济企业。做大做强贵州现有深加工企业,加强初级产品没食子酸的加工能力。推进五倍子深加工没食子酸系列产品向电子化学品新材料光刻胶、光敏剂延伸,配套国内光电子产业。
(四)聚力打造“高效益示范基地”。依规用好用活石漠化治理、低质低效林地、退耕还林低效经济林地、采伐迹地(含松材线虫病采伐迹地),打造五倍子种殖示范基地,优化“林—藓—虫”一体化产业布局,支持鼓励各地发展林业产业,采取“林上采倍、林中养蜂、林下种药”立体发展、复合经营模式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培育打造一批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高质量示范基地。
(五)聚力塑造“高声响宣传品牌”。积极打造地区公共品牌,鼓励开展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森林认证和森林生态标志产品认证。抓好五倍子“贵”字号公共品牌建设,推动“一码贵州”等平台上架更多林产品,抓好产销衔接。继续实施五倍子蜂蜜林业产品“七进”工程,拓宽贵州林产品销售渠道。
三、主要成效
(一)“五倍子+”打通“两山”转化渠道。2021年,红河村与五倍子树相关产业总收入超过150万元,通过科学利用森林生态资源,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从相互矛盾变为相得益彰。一是“五倍子+角倍”,全村通过基地采集和向周边群众收购的干角倍达55吨产值137.5万元;目前红河村五倍子树基地面积达3000亩,其中已投产林亩产干角倍为276斤,按照市场价10元/斤计算,每亩林地可实现增收2760元,全部投产后产值预计达828万元。二是“五倍子+苗木”,培育了五倍子树苗木10亩,年产苗木3万株,产值3万元。三是“五倍子+蚜虫”,培植苔藓2.25亩、培育五倍子蚜虫1.5万袋,产值3万元。四是“五倍子+中蜂”,养殖中蜂106箱,采集蜂蜜340公斤,产值达10.2万元。五是“五倍子+林下菌药”,在五倍子树下间种黄精15亩、天麻15亩、金银花40亩、大球盖菇10亩,产值达15万元。
(二)“保护区+”以生态溢价促进生态保护。林业产业的发展让红河村实现了从贫穷落后村向乡村振兴示范村的转变,群众保护生态的意识更加强烈。一是“保护区+五倍子树”,红河村及周边的宽阔村、天台村利用撂荒地种植五倍子树,目前已完成4296亩荒地的植被恢复和10000亩野生五倍子树的抚育改造。二是“保护区+生态旅游”,红河村依托优美的“山水林洞”自然景观和冷凉生态气候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全村共有民宿21户,每户年平均营收约10万元,村民自发地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植树美化村寨等工作。三是“保护区+自然教育”,保护区建成了宣传教育中心,利用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观鸟拍摄、综合科考等自然教育。保护区内鸟类从五年前的171种增加至目前的217种。保护区内黑叶猴种群从2004年的140只增加到现在的约29群195只,分布区域也从核心区向缓冲区和实验区扩散。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山东召开野生动植物保护联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