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陇南:践行“两山”理论 推深做实林长制
陇南是甘肃省森林面积最大、森林覆盖率最高、生物种类最多的地区,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和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市森林面积1890.46万亩,森林覆盖率45.27%。
近年来,陇南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建设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甘肃绿色发展典范城市为目标,发挥林长制制度优势,打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样本,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大地增绿,坚定不移大抓林业生态。严格落实林长制,强化“护绿”保存量、持续“增绿”扩总量、科学“用绿”添能量,科学编制《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荒山造林、城区绿化等实施方案,推进生态项目落地实施,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努力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产业增效,坚定不移推进林产融合。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果、苗木、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按照“四化”目标,将核桃、花椒、油橄榄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举措常抓不懈,通过建基地增规模、抓管理提质量、深加工增效益等有力措施,走出了一条“增绿与富民共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是农民增收,坚定不移促进生态惠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落实惠民政策。年均选聘生态护林员、草管员17323名,落实补助资金11876万元。年均落实集体个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任务1042.81万亩、落实公益林补偿资金16487.15万元,每年户均增收256元,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四是城乡增颜,坚定不移建设美丽陇南。把生态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之中,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一体化进程,建设美丽陇南,着力打造“人在景中、景在城中、城在绿中”的森林城市。因地制宜选择种植观赏效果好、经济价值高的乡土景观树、特色果树,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陇南市积极探索“两山”理论转化的实现路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陇南市、康县、两当县荣获省级森林城市称号,文县碧口镇等8个乡镇荣获省级森林小镇称号,嘉陵镇田河村等25个村荣获国家森林乡村称号。
保护绿水青山,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逐级压实各级林长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工作责任,近3年来,全市完成人工造林129.61万亩,实施草原生态修复12.3万亩,年均落实天然林、公益林管护面积1546.11万亩,做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连续实现34年无重大森林草原火灾,保护了林草资源、呵护了绿水青山。
发展生态产业,夯实群众增收基础。大力培育富民产业,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林产品诱惑着人们的“舌尖”,更鼓起了民众的“钱袋子”。截至2022年底,全市以油橄榄、花椒、核桃为主的特色经济林面积达到833.19万亩,总产量26.01万吨,总产值114.81亿元。陇南油橄榄、武都花椒面积、产量、产值居全国第一,成县核桃、武都花椒、武都油橄榄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甘肃省“十大名果”。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生态建设水平。深入推进科技兴林战略,建成全国最大的油橄榄种质资源库,引进和选育优良品种350个。依托陇南市经济林研究院,成立了甘肃省油橄榄、花椒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7个平台团队。先后获得国家专利35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35项,申报认定国家、省级良种11个,申报技术规程、标准32项,林业科技水平不断提升。
推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生态红利。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投入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全市发展特色林果产业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8家,示范合作社10家,专业合作社330家,流转林地119.79万亩,实现了国家得绿、群众得利目标。随着生态保护修复各项政策和工程落地,一批特色乡村旅游名镇名村相继兴起,绿色资源已成为外来游客和市民亲近自然、享受自然必然需求,良好的生态资源带来了可观的“生态红利”。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江苏南通召开全市林业工作调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