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森林四库”如何建设示范省?
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碳库的重要论述,四川省人民政府、国家林草局近日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方案明确,四川将积极推进“三绿”并举、“四库”联动,努力实现“蓄水于山”“摇钱于树”“藏粮于林”“固碳于木”,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
坚持“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三效”统一
根据方案,四川将充分发挥森林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坚持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着力建设“天府森林水库”夯实生态安全根基。
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改善水质等作用,建设长江黄河上游“绿色天然水塔”,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巩固提升森林固土保水能力,实现以林补水、以水养林。
——着力建设“天府森林钱库”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立足森林产品变商品、资源变资本、价值变产值,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力培育木竹加工、林产化工、苗木花卉、生态旅游康养等业态,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着力建设“天府森林粮库”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围绕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森林食物供给体系,坚持市场主体、因地制宜,注重高质量、突出“森林味”,大力发展经济林果和林下食物产业,全面提升优质森林食品供给能力。
——着力建设“天府森林碳库”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推进国土绿化高质量发展,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和灾害防控,减少森林碳损失和碳排放,科学建立林业碳汇交易体系,积极推进森林碳库价值实现。
到2030年,全省森林面积达到2.65亿亩,森林固土能力超过3.5亿吨,森林蓄水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林粮”经营面积达到1亿亩,年产“林粮”2000万吨;林业综合产值达到1万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超过6000元,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到2.2万亿元;森林年碳汇量达到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碳储量达到10亿吨。
立足四大任务,全面提升“四库”质效
四川立足四大任务,提升“四库”质效。
任务一,实施森林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实施长江上游干支流生态修复工程,强化水源涵养林培育和水土保持林保育,到2030年,完成人工造林30万亩、封山育林200万亩,实施退化林修复350万亩;实施四川盆周山区生态修复工程,到2030年,完成封山育林60万亩,实施退化林修复120万亩;实施国土绿化综合项目,统筹推进项目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到2030年,完成国土绿化项目营造林200万亩。
任务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退化天然林修复,全面提升天然林固土保水、固碳释氧等功能,到2030年,实施退化天然林修复2000万亩;加强人工林改造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和林地生产力,到2030年,实施人工纯林改造500万亩、低效竹林改造300万亩;加强珍贵大径级木材培育,着力建设全国有影响力的珍贵大径级用材林基地,到2030年,改造培育珍贵大径级用材林200万亩。
任务三,积极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力发展木竹加工,实施“以竹代塑”行动,到2030年,全省木竹人造板产能达到1000万立方米,家具产能达到5000万件(套),竹浆及造纸产能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万吨。积极发展特色经济林,发展核桃、油茶、油橄榄、竹笋等特色产业,调整优化杜仲、黄柏、厚朴等木本药材布局,到2030年,全省木本油料等“林粮”产量超过2000万吨。科学发展林下经济,推进林下食用菌标准化种植,推广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模式,到2030年,全省林菌规范化种植或者采集面积达到1000万亩,年产菌类200万吨以上,建成森林药材规范化基地200万亩以上。实施森林旅游康养提质行动,突出培育大熊猫、大峨眉、大九寨、大香格里拉、大贡嘎、大蜀道、大竹海等生态旅游品牌,打造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到2030年,全省生态旅游康养产值达到3300亿元。推进森林碳库价值实现,打造一批四川林业碳汇特色品牌,支持各类社会主体参与林业碳汇项目建设,到2030年,全省林业碳汇项目包装规模超过3000万亩,森林碳库生态价值转化体系基本形成。
任务四,着力维护森林生态安全。加强森林资源管理,严控林地转为非林地,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加强翠云廊古柏等重点古树(群)保护。健全自然保护地体系,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出台地方级自然公园管理办法。提升森林防灾减灾能力,常态化推进森林防灭火工作,加强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推进林业有害生物社会化防治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统筹协调,注重国省联动、全社会参与
根据方案,四川省政府、国家林草局将建立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局省联席机制。国家林草局负责业务指导,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四川省政府承担主体责任,负责任务分解和组织推动。
双方将推动建立完善财政引导、金融助推、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优化资金安排方式,完善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措施,探索实施以效益为导向的财政补助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特别国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规范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林地经营权,支持市场化方式收储分散林权,优化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支持依法利用林下资源、林间空地、林缘林地等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自然教育。
双方将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力量,加大专家指导力度,聚集新优品种选育等关键技术,建立一批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中心,培育一批高新企业和技术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基层技能人才,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持林农和其他社会主体按规定参与森林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统筹建设产地市场、集散地批发市场、集配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市场,扩大物联网示范运用;加强宣传发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张杨 王意迦)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