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资讯网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牵手社区共建共管“家门口”的国家公园

2024-09-23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71

悠扬的藏族民歌飘荡在三江源的雪山草原之上,形态各异、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雕塑矗立在入口社区道路两旁,行进在中俄边界的巡逻队伍始终关注着东北虎豹的生存情况,俏丽的黎族少女在海南的热带雨林中欢快舞蹈,武夷山九曲溪竹筏上的艄公向四海宾朋讲述传承千年的茶香故事……

国家公园不是一座座孤岛,在这片拥有最珍稀、最独特自然资源的热土上,人与一草一木、一兽一鸟和谐共生,谱写了一曲壮美而和谐的自然乐章。

生活在国家公园周边的社区群众,满怀着对自然、对家乡的热爱,发挥聪明才智,用各具特色的方式,积极参与国家公园治理,管护自然资源、探索发展路径,用心用情投入“家门口”的国家公园建设。

三江源国家公园:

“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助力脱贫攻坚

“我从9岁起开始放牧,直到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我和全村牧民们放下牧鞭,成为生态管护员。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巡护沿线国家公园内的生态变化、野生动物分布状况,在我的脑子里有一幅‘活’地图,我们的记录和影像也为三江源国家公园的本底调查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基础资料。”三江源国家公园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管护员卓玛加说。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中,1.7万名像卓玛加一样的牧民成了生态管护员,从事草原管护、生态观测、气候监测等工作,守护着美丽家园和万千生灵。

三江源地区经济结构单一,乡村振兴任务繁重。三江源国家公园自体制试点启动以来,坚持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有机联动,创新建立“一户一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引导1.7万名牧民放下牧鞭,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和获益者,人均年工资性收入2.16万元,让更多的园区牧民端上了绿色饭碗、吃上了生态饭。

在园区53个行政村成立村级生态保护专业协会,发挥村级社区生态管护主体和前哨作用,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奖补、生态效益补偿、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草场损失补偿等政策,多渠道增加牧民收入。 

生态管护公益岗位设立、更多牧民参与生态保护,不仅有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管理办法等制度保障,包括民族生态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也得到尊重,保护了广大牧民世代生存的家园,社区居民对国家公园的认同感明显提高。

在长江源园区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管护工作进一步向社、组、户延伸触角,形成了县有监督员、乡有指导员、村有大队长、社有中队长、组有小队长的“五有”机制,以及党员生态管护组、民兵生态管护组、妇女生态管护组、僧尼生态管护组的“四组”机制,每村设置2户“党员生态中心户”,共同打造以村为单位的“五有四组两户”的“542”生态管护队伍新模式。

在黄河源园区,3个乡镇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和123个管护分队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黄河源园区3128名生态管护员,在高原筑起了一道“生态防护链”。

在澜沧江源园区,生态管护员们在规划2000平方公里范围的生态监测线路,开展以有蹄类为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和样线监测,在全球范围内首次记录到雪豹交配影像,首次证明了在青藏高原东部金钱豹和雪豹栖息地重叠、金钱豹实现种群的本地繁衍,用心用情守护着国家公园,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保驾护航。

大熊猫国家公园:

特色入口社区建设促进地方产业转型发展

“国家公园设立后,邓池沟村内也建设了熊猫新村。熊猫新村共有42户居民,除原住居民3户12人外,还有新接纳的国家公园核心区居民39户168人。多年来,通过关停矿山、水电,引导居民退出森林采伐、提升社区人居环境、开展生态旅游,老百姓吃上了生态饭,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蜂桶寨乡党委书记王锐说。

如今,全村有161名居民从事与国家公园相关的工作,14户居民参与生态巡护,16户居民为宣教基地的大熊猫提供笋用竹,21户居民开上了旅游民宿,村集体和居民收入都显著提高。

邓池沟村的巨大变化,是大熊猫国家公园众多入口社区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不断探索建立由基层保护站所、乡镇人民政府、企业和群众等多方力量参与的基层多方协同模式,共同推动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保护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

今年3月,四川、陕西、甘肃召开协作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联席会议,进一步推动建立片区共建共管机制。目前,四川片区组建社区共建共管委员会81个,优先聘用周边社区3180人担任生态护林员,参与国家公园资源合作保护,并积极引导当地居民参与自然教育、民宿接待、生态农林产品开发等绿色发展新业态;制定友好示范社区建设指南(试行),重点推进青川青溪、荥经龙苍沟、绵竹清平等一批入口社区典范。

陕西片区协调当地政府、景区管委会、相关社会组织建立共管理事会,制定《大熊猫国家公园青木川共管理事会章程》,共同协商国家公园建设管理重大事项,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生态保护。

甘肃片区白水江分局已与园区内69个行政村签订管护协议,管护面积约770平方公里。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引入协议保护理念,根据保护成效为承诺保护者提供相应补偿。自大熊猫国家公园成立以来,白水江分局与各行政村签订非国有国家级公益林管护协议,激励当地村民参与大熊猫保护工作,尝试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相结合,建立以农村社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机制,并使社区保护者成为保护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一批集生态体验、转产转业、综合发展等多业态融合发展的新型入口社区逐步建成。

矿产、小水电有序关闭,转型迈出有力一步。四川省德阳市清平镇关停矿产,先后打造萤飞谷、两山湖、观光小火车、矿工创业街等转型发展地标,建成野外露营、棋盘民宿、玻璃水滑等集体产业项目,发展猕猴桃、银杏等生态园区,推出高山茶、野药蜜、冷水鱼、矿工鸡等特色产品。2023年,全镇实现第三产业收入5000余万元。

眉山市瓦屋山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关闭区域采(探)矿权20宗,清理退出小水电41座。瓦屋山片区涉旅企业优先聘用84名社区居民从事导游、导购、保洁等工作,农家乐(乡村酒店)由2019年86家增至2023年底400家、工作人员1240余人,人均产业收入从2017年1.8万元增至2023年3.5万元。

雅安市荥经县关停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传统花岗石和煤炭、林木采伐、小水电“三头经济”(石头、木头、水头)占县域经济的比重由2016年70%降至2023年10%。狠抓特色入口社区建设,建设包括1条走廊带、5条环线、7所学校的自然教育载体,创新构建由1个课程开发平台、多个探究课题、多名自然教育引导师构成的运营体系。以社区民生改善为目标,通过打造熊猫村、熊猫民宿、熊猫文旅等,不断改造提升农村居民住房与社区环境治理。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

多措并举有效缓解人兽冲突

“我不仅参与了巡护工作,家里的田地也成了生态田,变为野猪、梅花鹿等野生动物的‘食堂’,丰富了野生东北虎豹的食物链。以前,庄稼被野生动物破坏后没有赔偿,变为生态田后,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一倍。”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春化镇镇安岭村村民孟庆海说。

虎与豹,均为大型食肉动物。它们的存在,是生态系统完整、健康的重要标志。进入20世纪,由于森林砍伐、栖息地破碎化、猎物减少以及偷猎盗猎等原因,野生虎豹几乎销声匿迹。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设立,园区内生物多样性得到持续恢复。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试点建设前比,野生东北虎数量从27只恢复至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数量从42只恢复至80只左右。

如何把虎豹的生活空间留充分、人的发展空间保护好?近年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不断扩大野生动物损害补偿范围,开展物理围栏建设试点,建立人兽冲突预警机制,既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进而完善野生东北虎豹的食物链,也为保障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造了基本条件。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会同吉林省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健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的通知》,将园区范围内所有野生动物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害以及公园外野生虎豹造成的人身损害,全部纳入保险补偿范围,兜牢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物理围栏建设项目技术方案》编制出台,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安排中央专项资金在吉林、黑龙江两省共16个村屯、林场、管护站、瞭望塔开展物理围栏建设试点,力争用最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的办法,将居民生产生活区与虎豹活动区有效隔离,尽最大努力缓解人兽冲突。

在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珲春市春化镇太平沟村,通过开展人居物理隔离试点项目建设、有效管控人为活动,缓解了保护东北虎豹与社区群众生存发展利用之间的突出矛盾。太平沟村曾人兽冲突较为明显,野猪、梅花鹿等野生动物损害庄稼的情况十分严重。2021年6月建成高2.5米、长22公里的物理围栏后,2022年没有发生一起野生动物损毁农作物的事件。

在珲春林业局,5746台监测相机是“天空地”一体化自然资源监测与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预警团队24小时密切监测虎豹熊等大型猛兽的分布区域和活动轨迹,科学研判“人兽冲突”隐患重点区域,基层林场站设立专人专职预警员,针对本辖区开展24小时不间断野生动物预警通报工作,保证第一时间向周边村屯居民发出预警通报。进一步建立林场、乡镇、村屯协调联动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拓宽信息获取渠道,推进林场、居民“双向预警”工作。仅2023年,林业局开展虎豹熊等大型动物预警3496次,其中东北虎预警1139次、东北豹预警2042次、熊类预警315次。

设立国家公园后,为推进国家公园共建共享,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实施生态管护员“一户一岗”政策,2023年共选聘生态管护员8139人,每年户均增收约1万元。村民通过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把控管理进山入口、巡护村集体林地等工作,既参与了国家公园建设管理,也增加了经济收入,实现互利双赢。

在这种模式下,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与周边社区密切合作,共同制定管理规划、保护策略,并在资源利用、生态旅游、社区发展等方面达成共识。

在珲春市镇安岭村,绘有虎豹元素的朝鲜族民居映入眼帘,这是当地的虎豹主题民宿。村委会将10家农户的房子进行翻新,配备相应设施,用以接待参加生态体验、研学活动的游客,不仅为社区居民改善了居住条件,也增加了收入。

在汪清县磨盘山村,县政府调整发展规划,投入巨资把朝鲜族民俗村重新改造,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和质量提升,将民俗文化与虎豹文化有机融合,打造特色民宿和民俗餐馆,设置生态科普栈道、生态采摘园、生态漂流等体验项目,与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部署在磨盘山的科普宣教馆、监测中心等项目合作打造入口社区,既改善社区环境,又开辟社区发展新业态,探索出地方政府与国家公园共建共享新模式。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

环境改善激发多渠道参与共建共管热情

“来到新村生活,不用再担心没电没信号了,送孩子上学也近了很多,在村里的百香果基地干活也有工资拿,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了。”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牙和村委会银坡村村民李金凤说。

为了恢复和保护雨林生态系统,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持续推进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已有455户搬迁户签订搬迁协议并陆续搬迁至安置点,占比99%。

如何保障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海南省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指导各市、县做好搬迁户的居住和产业用地、产业帮扶、养老、医疗保障等工作,市、县政府除给予青苗补偿、提供安置房、产业用地外,还因地制宜制定就业方案,解决搬迁户就业问题。

白沙黎族自治县为500名村民提供5000亩橡胶林补偿,同时大力发展菌菇种植产业。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分配商业街铺面、市场摊位,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东方市依托当地特色小镇、景区,吸引、扶持村民从事旅游服务、餐饮、运输等行业。

同时,海南依据相关规定,稳步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天然林保护补助,进行纵向生态保护补偿。2022年以来,投入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7个分局的公益林管护、原天然林保护工程资金共计已达62993万元。

国家公园建设不仅改善了社区居民生活条件,还激发了社区群众通过社区协调委员会制度参与国家公园共建共管的积极性。

海南组建了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各分局为主体、9个属地市县政府参加的社区协调片区委员会,进一步优化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属地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切实解决“园”“地”融合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时在鼓励和引导国家公园内社区居民深度参与国家公园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居民共管,青山共护。如今,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多人加入了护林队伍。截至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7个分局共聘请1707名生态护林员,其中当地居民就有1350人。

优化生态保护补偿长效机制,优先选聘园区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增加固定工资性收入,完善配套国家公园内及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社区环境,积极推进“海南热带雨林和黎族传统聚落”世界双遗产申报等……这些措施的深入实施,让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的目标正加快实现。

良好的生态也为周边社区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国家公园周边市县持续性开展“雨林与您”大型体验活动,创新推出了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农产品等。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当地开发了全省首个“GEP”贷,经营主体以生态价值核算结果进行贷款,创新了“两山”转换实现路径。

武夷山国家公园:

创新机制引导属地社区共享生态红利

“在大众自助茶屋,游客可以自在品尝到地道的黄坑好茶。在茶室周边,都是景点,比如朱子林景区、茶马古道、响鼓水世界、十里长涧等,处处展现着自然文化之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黄坑镇相关负责人说。

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后,福建片区南平市提出打造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并印发《先行方案》,即在紧邻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外围,深入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础设施提升、文旅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示范“五大行动”,初步划定保护发展带面积4252平方公里,涉及武夷山市、建阳区、邵武市、光泽县4个县(市、区)。

黄坑镇是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上的重点乡镇之一。在推进“环带”建设、“三茶”统筹、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创新推出了共享茶空间、斗茶赛、竹王赛、摄影大赛、全球征诗比赛、旅游文化节等,文旅融合发展势头良好,带动百姓增收致富。

在江西片区,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发展共谋、环境共管、品牌共建“六共”社区共建机制也在探索建立中。

武夷山国家公园积极与属地社区对接,将国家公园丰富的资源引入社区,积极开展“自然文化进社区”主题活动,召开“夷起赣”议事协商会,联合社区党员、热心居民组建武夷山国家公园红色志愿者先锋队,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品牌建设专项基金,进一步扩大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影响力、知晓度。

作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种茶制茶是武夷山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武夷山国家公园设立后,通过划定传统茶园保护区、建立茶文化景观展示区、构建生态友好茶园标准体系、建立现代茶园生态创新示范区、加强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教育等一系列举措,支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保护和传承了其独特的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属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双赢”。

风景优美、茶香远飘,引得无数游客纷至沓来。武夷山国家公园开展竹筏、漂流等经营性项目,严格落实景区游客容量动态监测机制,支持地方政府建设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开通月亮湾、先锋岭、大竹岚等11处科普观测点,引导村民发展森林人家、民宿,发展乡村旅游、生态观光游和茶旅慢游,有效增加社区居民收入。

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利益。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统筹资金3610多万元,完成重点区位商品林赎买9485.62亩。在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开展毛竹地役权管理,有效缓解经营利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维护林农合法权益,持续实施毛竹林地役权管理7.2万亩,拨付毛竹林地役权管理补偿859.8万元。此外,还按照有关标准对区内生态公益林进行补偿,参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对天然乔木林给予停伐补助。

为减少林农对森林资源的过度依赖,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通过优先招聘为护林员、优先购买服务等方式,让部分社区群众直接获得经济实惠。以“生态茶园”为抓手,围绕缩小山体裸露、改善园地环境和提产增效等开展试点,建设生态茶园30余亩。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让林农共享生态红利,真正把武夷山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黄山 周语夏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国际竹藤中心取得新成果发布毛竹泛基因组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