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资讯网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大熊猫为什么要野化放归?

2024-08-22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26

7月4日,北京动物园大熊猫“萌兰”迎来9岁生日,与“萌兰”同父异母的“和花”“和叶”姐妹也在同一天迎来了它们的4岁生日。当日凌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门口,粉丝通宵排队。

在人气十足的熊猫基地西北100公里外,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则是一片静谧。在这片高山茂林里,大熊猫妈妈带着自己的幼仔,在广阔的野外空间找竹子、找水源、爬树躲避危险。

7月7日,随着综艺《熊猫一家人》第三期的播出,进入野化放归培训第二阶段的大熊猫“贤贤”和“贤贤崽”,从核桃坪转移到天台山区域。它们步履坚定地走向竹林的画面,感动了无数人。

然而,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大熊猫在圈养环境得到了如此关爱,为什么一定要放归野外?

持续的“熊猫热”背后,有关注、有掌声、有质疑。在人们把大熊猫拟人化、萌宠化的同时,不应该忘记对大熊猫最好的保护是回归自然,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才是大熊猫人工繁育的最终目标。

圈养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是熊猫中心首创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培训、放归、监测3个阶段。开展20多年来,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在他们的不断创新和努力下,如今,我国已建立起完善的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技术体系。

重返森林

7月24日,熊猫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暴雨过后,山洪凶险。在天台山参与野化培训的“贤贤”和“贤贤崽”情况如何?

熊猫中心工作人员牟仕杰背着食物,蹚着湍急的河水,踩着湿滑的山路,进入培训圈去确认“贤贤”和“贤贤崽”的安全。令人惊喜的是,雨中的“贤贤崽”爬到高高的树上,玩耍得不亦乐乎。

自然、自由、自在,这是圈养大熊猫难有的体验。

被称为“国宝”的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增长到近1900只,分布在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凉山等六大山系。由于大江大河、高山、公路等地理的阻隔和人类干扰,野生大熊猫被分隔为33个局域种群。其中,18个种群的数量不到10只,面临种群灭绝风险。

1997年,我国首次召开圈养大熊猫回归野外的可行性研讨会,国内外专家齐聚共商。“放归是复壮和重建野生种群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对受威胁和濒临灭绝物种具有重大意义”“把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能很好地补充野外种群数量,增加种群遗传多样性。因此,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是大熊猫人工繁育的最终目标”……把野化放归作为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成为广泛共识。

为了拯救大熊猫孤立小种群,改变其濒临灭绝的状态,也为了整个大熊猫种群能够持续生存,熊猫中心从2003年起就开始实施大熊猫野化放归计划。

“大熊猫野化放归,就是在人工圈养的大熊猫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之后,将部分人工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以达到复壮野生大熊猫种群的目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核桃坪基地主任吴代福表示。

2006年4月,雄性亚成体大熊猫“祥祥”经过独立野化培训后放归野外。不到一年,工作人员在雪地里发现了它的尸体。经过分析研判,“祥祥”是在与野生大熊猫争夺领地和食物的打斗中,从高处摔落重伤致死。

“祥祥”的死,令科研团队悲痛不已,同时,社会舆论的种种不理解也纷至沓来。

人们把“祥祥”称为野化先驱。熊猫中心总结了“祥祥”野化放归失败的原因。首先,是方法问题。“祥祥”是在亚成体的时候开始野化培训,野化期间没有妈妈陪伴,这种培训方法既容易让“祥祥”对人产生依赖,也不能从妈妈那里学习生存技能,从而导致其野外生存能力不足;其次,是放归地问题。“祥祥”放归的山林,种群数量饱和,缺乏足够的生存空间,野外成年雄性大熊猫对领地和配偶的争夺异常激烈,把雄性大熊猫放归到种群密集的区域容易被打败致伤甚至死亡。

自然法则,适者生存。熊猫中心吸取经验教训,改良野化培训方式,开始新的尝试。

在经历了“祥祥”野化放归失败与地震灾害后,2010年7月,熊猫中心重启野化放归培训计划。这一次,他们采取了更科学的方式对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并首次提出“母兽带仔”的野化培训方法。

重获新生

2010年8月3日,大雨倾盆,大熊猫“草草”即将生产。大地震造成的垮塌还未修复,连日的大雨更是雪上加霜。此刻,核桃坪基地像一座孤岛,工作团队孤立无援。

吴代福说,从事大熊猫保护工作25年以来,“淘淘”是他最难忘的一只大熊猫。“淘淘”出生的情景,吴代福历历在目:“那天我们打着手电,监测‘草草’的情况,万分期待,也万分紧张。”

“草草”在野化圈舍产下的这只雄性幼仔“淘淘”,是全球首只在野化培训基地诞生的大熊猫宝宝。

“幼仔出生后,担心它淋湿生病,我们事先在野化圈为它搭建了窝棚和树洞。但‘草草’置之不理,它把孩子捂在怀里,一直淋着雨。”吴代福说,“过后我们惊喜地发现,雨水顺着它的背毛流下去,大熊猫宝宝一点都没淋到。”

“母兽带仔”是指从出生起,幼仔就跟随母兽生活,逐步学会在大自然中觅食、寻找水源、躲避天敌等生存技能。“草草”的行为,恰恰说明大熊猫在漫长进化历程中有自己的生存法则。

“淘淘”非常争气地和妈妈经历了雪灾、暴雨、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后,完成了从1期到2期的野化培训。在妈妈的教导下,“淘淘”的野性越来越强,学会了面对天敌、识别伴生动物、躲避人类……

在综合考虑种群密度、适宜栖息地质量和面积、主食竹生物量、放归大熊猫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后,科研人员确定了放归地。

2012年10月11日,2岁2个月大的“淘淘”在众多关注的目光中走出笼门,慢慢消失在四川省雅安栗子坪自然保护区一片青翠的竹林中……

“放归当天,因为舟车劳顿,‘淘淘’有些疲惫,看着瘦小的它走向竹林,让人非常揪心。”吴代福说。

“淘淘”能行吗?持续两年追踪的监测数据表明,“淘淘”活动区域逐步扩大,活动范围达30平方公里。2017年底,科研人员在回捕笼中,意外发现一只大熊猫,经核实正是被放归的“淘淘”。经过体检,“淘淘”一切发育正常,状况良好,体重达122公斤。随后在佩戴GPS颈圈后,将其再次放归。

这一切表明,“淘淘”有了新的“熊生”,大熊猫真正“回家”了。

“淘淘”在栗子坪迈出的这一步,标志着我国大熊猫保护研究工作进入新阶段。“淘淘”在野外成功存活,验证了人工繁殖大熊猫“母兽带仔”野化培训放归自然方法的成功,也创造了人工繁殖大熊猫放归野外存活时间的新纪录。

“现在,我们按照大熊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发育特点,将野化培训分为两个阶段。”吴代福介绍,刚出生至1岁左右在2000—300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培训圈内,幼仔吃的是母乳。当幼仔成长到1岁左右,会和母兽一起被转移到面积更大、自然环境更复杂的培训圈内,幼仔逐步学会自主采食竹子。大型培训圈选在大熊猫野外栖息地的相邻区域,这里有高大的乔木、茂密的竹林以及多种大熊猫伴生动物,复杂的地形,处于完全的自然状态。

为了避免大熊猫幼仔对人类产生依赖,野化培训中必须减少人为活动。每次给母兽投喂食物的时候,饲养员都会穿上“熊猫服”或是其他伪装服,要让大熊猫一感知到人类就躲避而不是主动靠近,这样它们才能顺利地回归丛林。

大熊猫在完成一系列训练并经过专家论证评估后,才有可能被放归自然。两三岁的大熊猫处于自然断奶后、成年前阶段,亚成体阶段更容易融入野生大熊猫种群。

母兽的选择也大有讲究。母兽最好是具备野外生活经历的经产大熊猫,或者育幼能力强的个体。同时,还要考虑健康状况、遗传背景等。

“一开始,进入野培的母兽都有野外生存经验。但随着野化放归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纯圈养的母兽经过学习和逐步适应的过程,也能通过野化培训。比如之后成功放归的大熊猫‘八喜’‘华妍’的妈妈都是圈养大熊猫。”

放归的大熊猫佩戴的GPS颈圈,是目前获得大熊猫野外活动数据的重要途径。因颈圈的大小和电池电量有限,一般在1—1.5年就会自动脱落。颈圈脱落后,科研人员会利用红外相机影像和在野外采集到的粪便进行DNA鉴定,结合采食痕迹等数据分析,持续追踪大熊猫的生长情况和活动范围。

眼下,核桃坪基地内有4只大熊猫幼仔处于野化培训最后阶段。今年秋天,熊猫中心计划再次放归2只大熊猫。

重壮种群

“大熊猫圈养,是为了扩大种群基数,作为旗舰物种,能够提高大众对于野生动植物保护意识;而大熊猫野化培训,是为了复壮野外濒危小种群,增加大熊猫基因多样性,让大熊猫重回大自然。两者缺一不可。”吴代福说。

“熊生”殊途,种群复壮便是同归处。

自然地理障碍将野生大熊猫隔离在六大山系中,人类活动又将这六大栖息地割裂成无法交往的局域小种群。“栖息地的破碎化导致被隔离的种群之间不能实现基因交流,使得局域小种群遗传多样性降低,加快了濒危小种群消失的速度。”吴代福说。

从“祥祥”开始,截至目前,熊猫中心先后放归人工繁育大熊猫11只,存活9只,存活率超过81.8%,建立了大熊猫野化培训和放归的技术体系。

“这个存活率,已经远高于国际上大型野生动物野化放归的成功率。”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小相岭山系是破碎化程度、孤立程度最高的野外大熊猫种群之一,大熊猫数量很少。”吴代福说,拯救野生大熊猫小种群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栖息地保护,建立廊道和生态修复,让它和其他大种群之间能够沟通交流;另一种,就是通过对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放归,给小种群引入新的个体。

“要想让这里的小种群和其他大种群连接,难度极大。如果没有人为干预、引入新的个体,小相岭这个种群难以长期维持。”吴代福说。

目前,大熊猫野化培训梯队已经建立。未来,每年都将有培训合格的大熊猫个体放归野外,复壮大熊猫小种群。“我们将加快大熊猫野化培训、放归、监测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应用,不断健全基础设施,力争实现每年放归大熊猫,并通过野外引种加大野生大熊猫濒危小种群资源保护,逐步建立野生大熊猫遗传种质资源库,实现圈养种群与野生种群基因的双向交流。”吴代福说。

2017年,熊猫中心启动人工圈养大熊猫引种试验,通过把人工圈养大熊猫雌性个体放归到野外去引进种源,以此改善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实现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如今,野生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已由“濒危”降为“易危”,野生大熊猫憨态可掬的身影频频出现在红外相机和野外监测设备中。作为中国濒危物种保护的旗舰种和伞护种,大熊猫的野化放归对复壮野生小种群,实现野外种群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当问到是否期待与“淘淘”的再次相见,吴代福说:“与其相见,我更期待它生活得自由自在。”(徐凡)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福州专员办学习贯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