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野外种群增长到近1900只
昨天,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总体恢复增长,栖息环境不断优化。大熊猫野外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将该物种从“濒危”等级调降为“易危”等级。今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已完成“福宝”等7只大熊猫的接返工作。按照中外大熊猫合作协议规定,今年还将有序接返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10余只大熊猫。
迁地保护作为辅助手段是必要的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野生动物种类丰富,陆生脊椎动物3000余种,已定名昆虫13万种。国家林草局动植物司司长王维胜介绍,我国通过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整合设立大熊猫等一批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等方式,使得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呈现总体恢复增长和栖息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有人认为,保护大熊猫的最好方式就是让大熊猫回到野外自由生活;但也有人认为,大熊猫人工繁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此,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回应,野生动物就应该生活在野外,而且不仅限于大熊猫。但是,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辅助手段也是必需的、必要的。国际公认所有野生动物物种都具有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加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保护,核心在于维护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其科研价值、社会价值的发挥。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对研究意义重大
刘定震表示,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有助于对该物种的科学研究,很多野生动物科研成果就是在人工繁育条件下获得的;如果没有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仅依赖野外的野生动物,很多科学研究将难以进行或面临极大困难。
同时,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基础。例如,动物园是开展野生动物繁育和科普教育最重要的场所,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如果没有类似场所,90%以上的野生动物我们的孩子都很难观赏到;如果非要到原生地观赏野生动物,不仅遇见率很低,而且会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极大破坏。
此外,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是可持续保存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促进野外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旦野外种群受到破坏,还可以通过放归自然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的恢复与增长。例如,野马在中国野外灭绝后,通过国际合作将人工繁育的种群引入后,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到近800只,实施野化放归已形成野外自然繁殖种群。
大熊猫必须经特定野化训练才可放归
由于人类活动和城市化进程,如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我国野外大熊猫有18个局域种群小于10只,面临种群灭绝风险。
那么,为什么不能将人工繁育的大熊猫全部放到野外呢?刘定震说,因为它们在人工环境下生存太久,不能直接放归野外。需要在特定的年龄段、接受特定的野化训练,并评估合格后,才可以放归。否则,其命运是可想而知的。对此,专业人员采用系统、科学的培训手段,将野化训练合格的大熊猫放归到面临灭绝风险的小种群,以期尽快复壮这些小种群。
“2012年以来,分别在大小相岭、岷山山系,国家林草局已经组织专家开展了大量工作,成功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0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1只成功融入大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刘定震表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与野外种群保护并非相互冲突和矛盾的,而是物种保护中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经历过野化培训、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圈养个体才可以选择性地放归野外,并非全部。
释疑
我国大熊猫在境外的生活状况如何?
截至目前,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合作交流,在促进民间友好交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积极影响,并在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野化放归等领域联合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有力支持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野外保护,成为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典范。
我国大熊猫在境外的生活状况到底如何?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斯萍透露,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国际合作工作,不断总结大熊猫国际合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与时俱进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大熊猫国际合作协议有关条款和内容也会及时相应地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为旅外大熊猫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派出专家组对所有国外合作机构的每只大熊猫健康和饲养管理情况进行了全覆盖的实地核查评估,结果显示:旅外大熊猫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个别健康欠佳老年大熊猫得到及时医疗诊治和良好护理。境外合作机构均按照中方的管理要求和合作协议规定,制定了大熊猫健康监测、饲养繁育和疾病防治等管理规范及技术规程,严格执行每月定期向中方提供健康评估报告,年底提交年度体检报告等制度,大熊猫主食竹来源有保障,食物配比科学合理。
哪些措施避免圈养大熊猫近亲繁殖?
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介绍,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熊猫人工繁育,于本世纪初突破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种群得以快速增长。
为保护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大熊猫谱系,记录了每只圈养大熊猫的个体信息等基础数据。同时,每年组织专家对种群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雌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制定全国圈养大熊猫优化繁育年度配对方案。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繁育机制,促进各繁育机构的种源交流。经科学评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长期维持。
“所谓近亲繁殖,按照国际惯例,是指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动物之间的繁殖。我们在制定优化繁育配对方案时,通过计算亲缘系数,排除掉3代以内有直系或旁系血缘关系的个体配对。因此,目前包括所有旅外大熊猫在内的圈养种群,如果存在近亲关系,都不允许配对繁殖。”刘定震说。
旅外大熊猫是否被利用开展同源基因实验?
最近网上出现一种观点,认为大熊猫基因与人类基因具有较高同源性,因此旅外大熊猫存在被利用开展同源基因实验、打“基因战”或者被克隆的风险。发布会上,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也对此予以回应。
刘定震表示,从科学角度说,大熊猫与人类基因组相似度只有60%多,远低于黑猩猩(约99%)、大猩猩(约98%)等类人猿,甚至比小鼠与人类的基因组相似度还低,用大熊猫开展针对人类的基因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属于伪科学命题。
另外,境外合作机构对大熊猫开展研究,受到相关国际公约、动物伦理审查规定以及双方合作协议的严格约束。按照这些要求,任何合作方未经中方同意私自开展有关大熊猫科研活动,其研究成果得不到国际认可和保护,其行为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共同谴责。
揭秘
旅外大熊猫将由中方专业人员指导照护至少3个月
发布会上,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斯萍分享了今年开展的中国-西班牙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情况。
“在两只大熊猫运输出境前,中方按照合作协议规定和有关技术标准,通过视频和派出专家组等多种方式,对马德里动物园的场馆改造计划、竹子来源保障、专业饲养管理和科研团队组建、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等情况开展技术指导和检查评估,只有经过专家验收完全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中方才能启动大熊猫运输出境程序。”斯萍介绍说,在大熊猫抵达马德里动物园后,中方同机护送的专业人员继续留在动物园至少3个月,指导、协助外方专家共同做好大熊猫检疫隔离期及适应新环境的健康监测和饲养照护等工作。
顺利完成检疫隔离进入常态化合作阶段后,双方严格按照协议规定和相关管理要求,执行大熊猫月健康报告、定期回顾交流、实地检查评估等制度,落实相关合作工作机制,包括双方各2名联络人保持日常畅通联络、如出现大熊猫突发疾病或其他紧急情况均保证第一时间报告、双方开展疾病联合会诊和紧急应对等,切实保障旅外大熊猫的健康与安全。
此外,中西双方主管部门还签署了监管文件,共同强化对合作机构大熊猫饲养护理、安全健康保障等工作的监督管理。中西大熊猫国际保护合作得到了各界的关心重视和热烈欢迎。
今年5月30日,中西双方在马德里动物园举办的大熊猫馆开馆仪式暨大熊猫“金喜”“茱萸”与公众见面仪式上,西班牙王太后索菲亚出席仪式活动并致辞,西班牙民众为此奔走相告,热烈欢迎中国大熊猫的到来。据驻守马德里动物园的中方饲养员反馈,目前,旅居西班牙的两只大熊猫“金喜”和“茱萸”活泼可爱,非常健康。
斯萍透露,除西班牙外,今年我国还将与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开启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
延伸
粉丝狂欢时间从可爱“丫”开始!
每逢北京动物园在官方微博上如约发布大熊猫“丫丫”的最新视频,便是“丫丫”粉丝的狂欢时间。热心的网友还会截一张“丫丫”笑脸照,转发到自己的微博里,附上评论:“太治愈了,丫丫在对我笑啊!”也有网友叮嘱北京动物园:“最近北京持续高温,希望给我们丫丫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希望我们下周可以看到给丫丫喷淋喷雾……”
去年,旅美大熊猫“丫丫”引起公众持续关注,网友刷屏接“丫丫”回家。这只于2000年8月出生在北京动物园的雌性大熊猫,在不满3岁时与雄性大熊猫“乐乐”一同前往美国孟菲斯动物园,开启了长达20年的旅居生活。在孟菲斯动物园的日子里,“丫丫”与“乐乐”成为了当地的明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丫丫”的健康状况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在“乐乐”于2023年2月1日去世后,“丫丫”的孤独和生存状态更是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随着20年租借协议的结束,“丫丫”终于在2023年4月乘坐货运专机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随后,在中方兽医和工作人员的陪护下,“丫丫”前往了上海动物园为她专门设立的封闭隔离检疫区。经过一段时间的隔离检疫后,“丫丫”于2023年5月29日顺利抵达北京动物园大熊猫馆。为保障“丫丫”在北京动物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北京动物园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工作人员为“丫丫”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和丰富的食物供应,并配备了专业的饲养员和兽医团队进行日常照料和健康监测。
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和调养,“丫丫”的身体状况逐渐好转。她在新的环境中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经常与饲养员互动玩耍。此外,“丫丫”还展现出了良好的食欲和睡眠习惯,体重也有所增加。北京动物园表示,“丫丫”已进入老年,回京后需静养、适应新的环境,因此不对外展出。一年来,北京动物园通过官方微博定期发布“丫丫”的相关信息。每周刷视频,也成了“丫丫”粉丝们的最大治愈。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秘书长斯萍透露,今年又有7只旅外大熊猫接返回国,“福宝”就是其中一只。今年4月,“福宝”结束在韩国的生活,平安抵达四川成都,随后入住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卧龙神树坪基地的隔离检疫区。经过两个多月的隔离检疫和过渡适应,“福宝”于6月12日正式与公众见面,并在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始了新的生活。返家后的首次亮相,“福宝”面对镜头丝毫不怯场,松弛感十足。尽管天气炎热,但长途跋涉去看望“福宝”的游客,哪怕排着长队也依然兴高采烈。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透露,按照中外大熊猫合作协议规定,今年还将有序接返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10余只大熊猫回国。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王斌)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揽山林胜景 赏生态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