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合作交流成为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典范
6月20日,记者从国家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及国际合作成果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栖息范围不断扩展和优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将该物种从“濒危”等级调降为“易危”等级。目前,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合作交流,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促进民间友好交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积极影响,并在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野化放归等领域联合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有力支持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野外保护,成为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典范。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被誉为“国宝”,仅分布于四川、陕西、甘肃的邛崃、岷山、秦岭等六大山系。我国对大熊猫保护十分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熊猫保护得到进一步加强,成效显著。
我国建立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大熊猫自然保护地体系,约72%的大熊猫野外种群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得到保护。整合设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的大熊猫等濒危物种科研平台,集中力量对大熊猫野外保护和人工繁育面临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并进一步提高大熊猫演化生物学、行为学、生态学、保护生物学、保护医学等科学研究水平。大熊猫人工繁育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建立科学优化配对繁殖、疫病防治等技术体系,全球圈养大熊猫总数达到728只,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与野生大熊猫维持在同等水平,为国际合作、科普教育、放归自然提供了有力保障。
我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熊猫人工繁育,于21世纪初突破了大熊猫发情难、配种受孕难和育幼存活难等三大难题,大熊猫圈养种群得以快速增长。为保护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避免近亲繁殖,我国建立了统一的大熊猫谱系,记录了每只圈养大熊猫的个体信息等基础数据。每年组织专家对种群进行分析,通过计算不同雌雄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制定全国圈养大熊猫优化繁育年度配对方案。建立全国一盘棋的繁育机制,促进各繁育机构的种源交流。经科学评估,在现有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措施下,大熊猫圈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长期维持。
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人工繁育与野外种群保护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并非相互冲突和矛盾,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经历过野化培训、具备一定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圈养个体才可以选择性地放归野外。2012年以来,国家林草局组织专家开展了大量工作,分别在大小相岭、岷山山系,成功放归圈养繁育大熊猫10只。其中7只成功融入有灭绝风险的小相岭山系野生种群,1只成功融入大相岭山系野生种群,2只成功融入岷山山系野生种群。
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合作交流,是国际普遍通行的做法,对加强自然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野外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国际合作工作,不断总结大熊猫国际合作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与时俱进地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大熊猫国际合作协议有关条款和内容也会及时相应地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为旅外大熊猫的健康和安全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确保旅外大熊猫得到良好的饲养护理和健康保障,始终是我国对外开展大熊猫国际合作的首要任务。去年以来,我国先后派出专家组对所有国外合作机构的每只大熊猫健康和饲养管理情况进行了全覆盖的实地核查评估。结果显示:旅外大熊猫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个别健康欠佳老年大熊猫得到及时医疗诊治和良好护理。境外合作机构均按照中方的管理要求和合作协议规定,制定了大熊猫健康监测、饲养繁育和疾病防治等管理规范和技术规程,严格执行每月定期向中方提供健康评估报告,年底提交年度体检报告等制度,大熊猫主食竹来源有保障,食物配比科学合理。
在今年开展的中国-西班牙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中,通过严格把住大熊猫出境关、严格执行协议规定,切实保障旅外大熊猫的健康与安全。中西双方主管部门还签署了监管文件,共同强化对合作机构大熊猫饲养护理、安全健康保障等工作的监督管理。中西大熊猫国际合作得到了各界的关心重视和热烈欢迎。目前旅居西班牙的两只大熊猫“金喜”和“茱萸”活泼可爱、非常健康。
我国与所有国家的合作都是一个标准、一视同仁。今年,除西班牙外,我国还将与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开启新一轮大熊猫国际合作。同时,今年已经完成了“福宝”等7只大熊猫的接返工作。按照中外大熊猫合作协议规定,还将在今年有序接返协议到期和幼仔到龄的10余只大熊猫。(果叮咚)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