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强野生动物国际合作
海外网北京6月20日电(记者严冰)从国家林草局获悉,中国始终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理念,倡导加强野生动物国际合作,积极履行共同保护义务,并将坚定不移与国际社会携手努力,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发挥更大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野生动物是与人类共生于地球家园的伙伴。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呈现总体恢复增长和栖息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大熊猫等100多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增长。大熊猫野外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栖息范围不断扩展和优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将该物种从“濒危”等级调降为“易危”等级。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有力促进了东北虎、东北豹野外种群的增长,公园内数量分别从2021年该国家公园设立之初的50只、60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约180头增长至超过300头。朱鹮野外种群数量由1981年重新发现时的7只增长至7000只以上。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群42只。白头叶猴野外种群从上世纪末约600只增长至1300只以上。滇金丝猴野外种群从上世纪末约2150只增长至3800只以上。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蓝冠噪鹛从2006年约200只增长到约600只。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6万-7万只恢复到超过30万只。
集群鸟类种类、数量均明显增加。鸟类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生物,“环境好不好,就看鸟多少”。据2024年全国908个水鸟集群越冬区同步监测结果,共记录到越冬水鸟172种,总数量达505万只,为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其中:鄱阳湖记录到水鸟67种、59.9万只,洞庭湖记录到56种、20.4万只,云南拉市海记录到36种、7.2万只,贵州草海记录到46种、3.5万只,安徽升金湖47种、6.3万只,福建兴化湾47种、3.3万只,杭州湾43种、4万余只。
此外,随着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生态环境稳步向好,很多区域以往消失的野生动物重新出现,还有很多区域不断发现新分布野生动物种类,表明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逐步上升。
野生动物国际合作交流成果丰富。野生动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民众友好交往的重要载体和使者。我国切实加强与世界各国野生动物保护交流合作,引进我国野外灭绝的麋鹿、野马,恢复重建野外种群;先后从国外引进考拉、美洲豹、北极熊、非洲狮、欧洲野牛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极大丰富了我国人工繁育、科普教育等野生动物种类。同时,我国通过提供种源和技术指导,支持日本、韩国恢复重建朱鹮野外种群;实施蒙古国戈壁熊保护援助项目,促进该物种恢复性增长;援助非洲国家非洲象、犀牛保护,还连续12年为亚非发展中国家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举办野生动物保护和履约培训班、研修班,支持其提升保护能力。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物种,被誉为“国宝”。到目前,我国先后与20个国家26个机构开展了大熊猫合作交流,受到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在促进民间友好交往、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积极影响,并在大熊猫饲养繁育、疾病防治、野化放归等领域联合攻克了系列技术难题,有力支持了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野外保护,成为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合作的典范。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共同行动,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认真履行公约义务;参加全球老虎倡议委员会、全球雪豹及其生态系统保护指导委员会、东亚—澳大利西亚区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支持全球老虎、雪豹、候鸟保护;与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签订共同保护候鸟协议,推进候鸟保护共同行动;与俄罗斯、老挝、越南等国加强东北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跨国境保护,联合开展跨境野生动物种群调查监测、联合巡护、科学研究、技术交流等活动;连续6年组织或参与开展“湄龙”“雷霆”等系列国际执法行动,推动出口国、中转国、目的国全链条打击非法贸易,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促进全球野生动物种群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中国旅外大熊猫健康状况总体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