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资讯网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最大湖泊保护迎来“黄金时代”

2024-06-06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61

2023年5月18日,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境内拍摄的青海湖一角。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新华社西宁6月5日电(记者史卫燕、李琳海)清晨,一道泛着红晕的光从烟波浩渺的湖面徐徐跳出,此时的青海湖畔,游客们正沿着湖岸线寻找拍摄日出的最佳地点。湖面波浪起伏,赤麻鸭、棕头鸥等鸟类在半空中翱翔、鸣叫……

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近日,记者沿湖踏勘走访,见证美丽中国建设新图景。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中国最大、亚洲第七大湖泊,被誉为“高原生物基因库”,是国际候鸟迁徙通道重要节点。青海湖流域是维护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和中国西北部大环境生态平衡的重要水体。

眼下,青海湖湟鱼进入洄游季。作为青海湖重要的补给河流,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河,成千上万尾湟鱼逆流而上,产卵繁衍,形成“半河清水半河鱼”的洄游奇观。

湟鱼学名“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刚察县很多民众靠捕鱼为生。55岁的郭永忠来自位于青海湖北岸的刚察县泉吉乡新泉村,说起曾经捕鱼为生的日子,他的苦似乎道不尽。

趁冬天鱼价高的时候,他们冒着严寒在结冰的青海湖上凿开冰洞,用引线机器将渔网布置于冰下。有时水面下的网随着水流飘走,让捕鱼人一无所获,甚至有人被漂流的渔网带走,再也找不到踪迹。

2022年6月30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泉吉河内,湟鱼在洄游。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如今在青海湖,“湟鱼经济”有了全新的含义。游人如织,泉吉河大桥旁一排售卖鱼食的小店生意红火。“捕鱼村”变成“护鱼村”,每当泉吉河出现水断流、鱼搁浅,村民们用木盆装上鱼,把它们放回湖里。

目前,青海湖湟鱼蕴藏量恢复到12万吨。2002年到2023年,青海湖湟鱼的资源量增加近46倍。

作为国际候鸟迁徙通道重要节点,青海湖记录鸟种量达281种,全年栖息水鸟数量达60.6万只,成为中国候鸟繁殖数量最多、种群最为集中的繁殖地。

过去,由于过度开发等原因,青海湖南岸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小泊湖湿地生态环境一度恶化。如今,这里碧水连天,成群的水鸟盘旋在青海湖上空,发出阵阵鸣叫,小泊湖重焕生机。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副局长久谢说,鱼鸟共生是青海湖水域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成果之一,鱼鸟的显著增加说明青海湖生态资源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

2022年,国家公园管理局批复同意青海开展青海湖国家公园创建工作,标志着青海湖迎来“国家公园时代”。

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唐小平说,中国的国家公园建设已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石,维护着关键栖息地,为野生动植物提供庇护所,生态资源逐渐成为周边民众的“幸福不动产”。

1月24日,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哈尔盖镇境内草原上的普氏原羚。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普氏原羚是世界上最濒危的野生动物之一,历史上曾分布于内蒙古、甘肃和青海等地,如今仅存于青海湖地区,成为青海湖旗舰物种。

地处青海湖北岸的海北州刚察县哈尔盖地区是普氏原羚种群栖息繁衍的聚集地。在位于315国道旁的普氏原羚科普研学基地,记者通过生态全景监控平台可以看到一群群普氏原羚在草原上欢快奔跑。

牧民周增本家住刚察县哈尔盖镇塘渠农场。2021年7月,他和堂弟索南在生态巡护过程中发现一只小幼羚,它出生后就被遗弃,虚弱的它趴在草地上,身体蜷缩。“起初,我们用小奶瓶一口一口地给它喂牦牛奶,夜里我们兄弟轮流值守,就怕虚弱的它挺不过来。”

这样每天给小幼羚喂牦牛奶的日子持续了7个月,一年后,它被放归自然。

近10年间,兄弟俩行程上万公里,巡湖300多次,救助受伤或被遗弃的普氏原羚59只,被救助的普氏原羚全部成活并放归自然。

当地政府为普氏原羚修建饮水池54处,饮水机井7处,修建简易通道45处……经过各层面努力,普氏原羚数量已由保护初期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3400余只。

水质优良率达100%,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60%,湿地保护率达69%;2020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62米,与2004年相比上升3.65米……数据和变化成为青海湖保护成果最好的例证。

“未来,我们将加强湖泊湿地、草原草甸、沙地荒漠等生态治理修复,全力推动青海湖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久谢说。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在我国最大沙漠淡水湖见证濒危水鸟保护成效初显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