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高度城市化地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特征
中国林科院热林所城市林业与风景园林研究团队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案例,从生境质量与人类活动的耦合协调视角揭示了高度城市化地区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特征。其研究结果可为珠三角城市群及相似地区生态修复、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结果表明,生境质量的空间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驱动,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导致生境退化的主要原因。生态恢复与保护有助于协调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之间的关系,但在城市群外围的局部生态恢复无法抵消城市化导致的生境质量退化。过去20年,高生境质量-低人类活动聚类区减少了1.02%,而低生境质量-高人类活动聚类区增加了4.67%。生境质量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耦合协调特征逐渐从人类活动滞后向生境质量滞后转变。人类活动强度与CCD呈倒U型关系,2000—2020年CCD峰值对应人类活动指数从0.711下降到0.566。城市化与生态恢复之间的时空错位导致了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协调或冲突的时空差异,城市化加剧了人类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冲突。研究建议,在快速城市化地区划分生态屏障区、城市发展缓冲区和城市建成区进行分区管理。
上述研究成果以“Urbanization intensifies the imbalance between human development and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sights from the coupling analysi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habitat quality”为题,发表于农林科学领域国际经典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热林所博士李乐为第一作者,副研究员裴男才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林科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和深圳市南亚热带植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的资助。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所博士王娜、中国林科院森环森保所博士勾蒙蒙和科信所副研究员王鹏参与了该项研究。(李乐)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