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们迎新春活动丰富多彩!看萌虎的春节“硬菜”有多香
龙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近日,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动物们共同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在云南西双版纳,有一个特殊的“家庭”——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家庭成员有可爱的象宝宝和它们的“象爸爸”,为了欢度龙年春节,他们也忙碌起来。
春节活动第一项,新年运动会。一号选手是小象龙龙,它是家庭里的“小调皮”,也是实力不俗的踢球小健将,它的对手则是足球爱好者“象爸爸”许云峰。经过激烈角逐,最终龙龙以精湛的球艺获胜。
“象爸爸” 许云峰:当时救助的时候它只有180多公斤,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它现在已经有一吨多了。
小象龙龙,名字有龙,跟龙年分外有缘。它是2021年7月被救助的,当时年仅2个月的龙龙脚部被藤蔓缠绕导致受伤,从象群掉队。在“象爸爸”们不分日夜悉心照顾和陪伴下,龙龙的身体恢复得很快,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象爸爸” 许云峰:现在慢慢长大了,也越来越像男孩子一样,比较调皮,走到哪儿就玩到哪儿。
春节活动第二项,新年体检。健康的体魄是一切的前提,春节到来之际,“象爸爸”们挨个给小象进行体检。
“象爸爸” 邬绍能:这些大象来到我们中心之前,都是一些受伤比较严重或者生理上有一些疾病的大象,经过我们长时间的精心护理饲养,目前这些大象,每天它们的身体都会有一些变化。
春节活动第三项,新年团圆照。1、2、3、咔嚓!小象们每一天都会进行野化训练,成年后,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就如同长大的孩子一样,离开家去闯荡世界,这些合照就成了他们之间美好的回忆。
作为我国目前唯一以亚洲象收容、救助和繁育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科研基地,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成立以来,已成功救助8头亚洲象,繁育1头小象,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100多头,增长到现在的300多头。
黑龙江东北虎林园
虎园迎春人气旺
黑龙江东北虎林园是世界最大的东北虎饲养繁育基地,春季临近,这里的工作人员和老虎们,也忙得不亦乐乎。园区里一对叫“滨滨”和“妮妮”的小虎,作为2025年哈尔滨第九届亚冬会吉祥物的原型,成了明星虎。一起跟随记者的镜头到虎园里去看看。
一大早,“滨滨”和“妮妮”分别在各自的虎舍里来回踱步,跃跃欲试。成为亚冬会吉祥物的原型后,它俩可成了明星虎,每天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作为4个月大的小幼虎,它们的体重已接近40斤,为了让小家伙们更生龙活虎,饲养员也为它们准备了春节“硬菜”。
黑龙江东北虎林园饲养部饲养员 杨忠亮:主要是带脆骨的鸡胸肉,每个虎一个鸡蛋,保证它的营养。
2023年,东北虎林园总共繁育了60多只小虎,现在正处于关键生长期,每只每天要吃下3斤的肉,随着个头和力量的增长,饲养员已经开始避免与它们近距离亲密接触了。
黑龙江东北虎林园饲养部饲养员 杨忠亮:滨滨的性格沉稳一些,稳健一些,妮妮活泼一些,好动一些,它俩性格有一些互补性。
眼下,室外气温相对较低,不适合小虎长时间在户外活动,但是只要天气晴好,饲养员就会抓紧时间,用玩具球等工具吸引它们的注意力,让它们多晒太阳、多运动。不仅是小虎,园区里成年虎的生活也丰富多彩,为了提升它们的灵活性和捕食能力,园区适时增加了野化训练的次数。
黑龙江东北虎林园旅游接待部副部长 郑雪峰:我们园区每天都会有无人机的野化训练,训练老虎的捕食能力。天气冷也是野化训练的一部分,为了锻炼老虎能在寒冷的天气下更好生活。
千羽翩飞 鹤舞新春
在我国传统文化里,白鹤象征着吉祥如意、长寿高贵。眼下,在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70多万只候鸟翔集于此。特别是一身洁白羽毛的白鹤,备受游客们喜爱。
初春时节,虽然鄱阳湖上春寒料峭,但阻挡不了人们的观鸟热情。在江西上饶余干县插旗洲观鸟点,成群的白鹤在田里闲庭信步、觅食嬉戏,游客在路边安静观赏,拍摄白鹤。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戴年华:白鹤是一种迁徙性的候鸟,它是来江西越冬的,它的繁殖地是在西伯利亚。它体型比较优雅,所以叫它仙鹤,把它作为一种吉祥的鸟。
白鹤,通体羽毛洁白,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鸟类“活化石”,它们的寿命较长,野外自然条件可存活二三十年,人工精心饲养条件下,最高存活记录为83岁。因此,它被人们视为吉祥如意、高雅富贵和长寿的象征,在春节、祝寿等喜庆节日节点,特别受欢迎。
江西省上饶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彭胜先:过年的时候贴年画,最显著的就是松鹤延年,有了鹤的元素,表示送祝福、祝长寿。
近年来,江西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鄱阳湖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给白鹤等候鸟提供充足食物的同时,也营造了安全的栖息环境。最新监测显示,在鄱阳湖目前栖息的白鹤有4000多只。
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戴年华:上世纪八十年代、九十年代,我们看白鹤,白鹤的警戒距离有800米,白鹤远远看到人就会飞。现在,我们看的大概不到50米,距离缩短,说明了人鸟和谐。(总台央视记者 施韶宇 杨萍 张仕杰)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