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树名木保护大事盘点
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寄托着广大人民群众的乡愁情思,延续着优质的生物基因,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保护古树名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2023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重要指示精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专项行动、加快推进立法、强化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支持、广泛宣传推广等,全国古树名木保护事业得到蓬勃发展。
一、印发《关于加强协作配合健全防范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的意见》
4月,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协作配合 健全防范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工作机制的意见》,提出要深化协作配合,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进一步巩固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成果。
《意见》提出,要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定期会商联络,分析研判防范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形势,交流情报线索和打防经验,协商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分工负责抓落实。不断加强信息共享、行刑衔接、专业支持、培训交流,结合实际充实执法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内部管理、健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防范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工作保障措施。
《意见》要求,要持续做好防范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普法和宣传工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古树名木保护的重要意义、法规政策、执法工作成效和典型案例等。通过公布举报电话、邮箱或网络平台等方式,畅通群众举报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线索的渠道。通过调度、约谈、挂牌督办、明察暗访等多种方式,强力推动防范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工作落实。
二、启动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春风2023”专项行动
10月,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春风2023”专项行动,切实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三部门要求,各地要强化对古树名木资源丰富、保护管理薄弱的重点地区及木材收购加工等下游产业集中的重点区域巡查,完善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相关信息库,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及时发现预警违法犯罪行为。要保持对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零容忍”,集中优势警力,重拳出击、露头就打,形成有力震慑。对团伙性、系列性、跨地域重点案件,要专案办理,按照“打源头、摧网络、断链条、端窝点”的工作要求,综合运用挂牌督办、提级侦办、指定管辖、异地用警等措施,开展集中破案攻坚,依法严惩犯罪组织者、经营者、获利者,坚决打深打透打彻底。
三部门部署,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案件多发地区要严格落实属地责任,加强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对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上图管理,形成古树名木保护管理“一张图”。落实养护管理和复壮措施,充分发挥林长制“一长两员”队伍作用,将古树名木保护纳入林长制等工作内容和城市园林绿化等监管范围。要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源管控,依法严厉打击涉松材线虫病疫木违法犯罪行为,有效保护松科古树名木。各级公安机关和住房城乡建设(园林绿化)、林草部门要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推动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相关制度规范,为进一步强化打击整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提供法治保障。
三、印发《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的通知》
11月,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的通知》。
《通知》明确,要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深刻认识其价值和意义。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是与文物建筑、石窟石刻、遗址墓葬等共同承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活文物”。要按照《文物保护法》《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协同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的全面保护和科学管护,深入阐释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学价值。
逐步明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树名木协同保护的范围与对象。进一步明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的古树名木管理养护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机构或管理使用单位对其管辖范围内古树名木保护承担直接责任。
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技术研究,完善保护预案,落实落细古树名木日常养护措施,加强日常巡查巡护,防止人为破坏和过度干预,并按照“一树一档”要求建立古树名木档案,及时将巡查、养护等情况纳入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
四、加快推进古树名木保护立法进程
目前,有17个省份出台了古树名木保护地方性法规或管理办法,但在国家层面,尚未出台古树名木保护专项法律制度,现行《森林法》《环境保护法》仅有原则性规定,缺乏具体措施。
制定《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贯彻落实《森林法》等法律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规范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
条例制定工作被纳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自然资源部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征求了有关中央和国家机关、省级林业和城市绿化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公众意见,形成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草案)》。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了专家论证会;12月,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务会审议并原则通过条例草案。目前,正按照立法工作程序抓紧推进相关工作。
五、中央财政首次安排5000万元资金支持地方开展古树名木抢救复壮
据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普查范围内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散生122.13万株、群状386.06万株,分布在城市的有24.66万株、分布在乡村的有483.53万株。
由于自然衰老、气候灾害、人为活动等原因,古树名木不同程度存在保护措施缺乏、生长状况不良、遭受病虫害侵害严重、恶劣生长环境得不到改善甚至濒临死亡等问题。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先后在北京等23个省(区、市)开展了四批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试点。2023年,首次落实中央财政资金5000万元,支持地方开展古树名木抢救复壮,让古树名木焕发新的生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强国建设。
六、建设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
9月,为实现全国古树名木数字化、信息化、精细化管理,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上线了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集合数据采集存储、项目管理、统计分析以及多维展示等多项功能,初步建成一张图、一套数、一个平台,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系统包含资源状况、抢救复壮、维护统计和精华展示等四大板块。资源状况板块提供散生古树名木、古树群资源的上图展示、分类统计及逐级查询功能,实现了单株古树、单个古树群的地图定位及建档信息查询。抢救复壮板块为中央财政古树名木抢救复壮项目动态管理提供技术保障。维护统计板块建设完善古树名木资源数据库,整合分析全国古树名木信息,为各级古树名木主管部门提供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服务。最美古树模块展示中国最美古树、最美古树群的千姿百态,关联古树资源调查数字档案,实现了全国最美古树风采呈现、重点管理。
七、组织开展第2届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
9月25日,以“保护古树名木 赓续中华文脉”为主题的2023年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启动。启动仪式上,上线了全国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发布了“双百”古树推选结果,向全社会发起保护古树名木的倡议。
每年举办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旨在通过科普宣教、展览展示、现场交流等多种形式,大力科普宣传保护知识和政策法规,深入挖掘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讲好古树名木故事,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古树之美,让保护古树名木成为全社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本届活动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陕西省绿化委员会主办,陕西省林业局、延安市人民政府、黄陵县人民政府承办。
八、组织开展“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
为更好保护全国古树名木,弘扬绿色生态文化,展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公众保护古树的意识,促进全民参与古树名木保护事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开展以“探寻最美古树 守护绿色乡愁”为主题的古树名木推选宣传活动。
“双百”古树推选宣传活动结果在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启动仪式上正式公布。经过公众投票、专家评审、全网公示等环节,从全国各地推选出黄帝手植柏、黄山迎客松、北京潭柘寺帝王树等100株最美古树和蜀道翠云廊古柏群、林芝巨柏古树群、利川古水杉群等100个最美古树群。
九、联合央视推出七夕“古树下的告白”活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制作并推出了七夕特别节目《如七而遇 漫歌今夕》,于8月22日黄金时间在CCTV-1综合频道、CCTV-3综艺频道播出。
联合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出了百余棵古树,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古树下的告白”融媒体活动,将传统七夕文化习俗与现代人对七夕的情感需求相结合,塑造七夕节“新仪式”,赋予七夕节“新体验”,将千年来通过七夕节日传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诠释,传递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古树下的告白”主题视频、互动H5等系列内容在8月15日发布当天累计受众人次达3000万。
十、推出古树名木保护系列微纪录片
联合央视推出古树名木微纪录片,通过微观和宏观的影像叙述,讲述古树名木和人文故事,展现古树名木六大价值,弘扬先进生态文化。
《绿水青山带笑颜》系列3集,分别围绕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接续奋斗造“林海”的传奇故事,探访河北塞罕坝功勋树;围绕“绿化福州”“生态福建”的建设发展,拍摄福建福州古榕树;围绕安吉“白茶祖”古树,讲述浙江安吉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的传奇故事。微视频于2023年首个全国生态日在央视新闻客户端首发,端内阅读量589万;在央视新闻全平台账号推出,每期均成为微博话题热搜,微博总阅读量7700万。视频获中宣部网信办推荐全网置顶,网易新闻、封面新闻、今日头条、微博热搜等均置顶、转发,腾讯新闻插件头条推送。
《穿行翠云廊》系列2集,讲述古蜀道上的人民前仆后继栽植保护全世界最大人工古柏林的故事,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央视新闻端内阅读量合计超240万,微博话题“这段古蜀道有7778位均龄超千岁居民”阅读量超719万,“这片古柏林是生态瑰宝更是活着的史书”阅读量超509万。
十一、启动实施“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鉴定技术及系统研发”应急揭榜挂帅项目
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鉴定技术及系统研发”应急项目揭榜挂帅榜单,项目研发时限2年、经费1000万元,国内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科研院校、企事业单位等均可组建科研团队申报。项目申报者无年龄、学历和职称等要求,按照“谁能干就让谁干”的原则,确定揭榜团队。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野生动植物和古树名木鉴定技术及系统研发”应急项目揭榜挂帅,目标是建成动植物物种各不少于100种的智能识别样本库与知识库,包括48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昆虫及常见非法贸易野生动物制品,以及50种重点保护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及其近缘种,样本标识正确率为100%,研制“云-端协同、人-机结合、线上线下互动”野生动植物精准鉴定云服务系统和智能识别App,系统整体鉴定精度不低于98%。建立不少于10个树种(包含且不限于樟树、银杏、松树、国槐等)古树名木树龄鉴定技术体系,建成古树树龄真实性检验样本库,一、二、三级古树名木树龄鉴别精度误差分别低于25%、20%和15%。
十二、推动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学术交流
11月,全国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学术论坛在北京举行,进一步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全社会保护爱护古树名木意识,促进行业交流,推动古树保护健康发展。论坛为国家林业和草原古树健康与古树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咨询委员会、首批特聘专家教授颁发了聘书,为北京农学院第一届古树奖学金获得者代表颁发荣誉证书,正式发布了全国首套古树系列教材。来自全国各地的12位专家学者和从事古树保护修复的企业代表聚焦论坛主题,围绕古树地下与地上异常诊断、古树树龄测定研究进展、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与复壮技术、古树名木健康与安全评价体系构建、古树根部微生物多样性及作用等内容进行分享。
12月,2023年南方古树名木保护技术交流会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举办,进一步展示和交流古树名木保护的新技术、新成果,推动我国南方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的科学化、规范化。交流会邀请了全国古树名木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部分优秀企业代表,聚焦当前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迫切需求,以日常保护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为导向,从多个视角交流探讨,进一步传播了古树名木保护的新方法、新技术。全国各地约5万名古树名木保护相关人员在线上同步参加会议。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让老百姓油瓶子装满中国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