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守护者丨重建大熊猫家园,守护野生大熊猫最后的庇护所
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指导下,光明网策划推出《国家公园守护者》系列融媒体报道。
大熊猫,一种已知在地球上至少生存了800万年的物种,数十万年前曾遍布我国,足迹北达北京周口店,南抵越南、缅甸边境。如今却因为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影响的加剧,其野生种群逐渐隐匿于中国的岷山、邛崃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秦岭等六大山系深处。栖息地破碎化,导致野生大熊猫被割裂成33个局域种群,大熊猫最后的家园成为了一个个“孤岛”。
因此,搭建生态廊道,恢复退化大熊猫栖息地、提升大熊猫栖息地质量、保护片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显得尤为重要。
无人机航拍画面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一场由国家主导,关于大熊猫及其栖息地最高级别的保护就此拉开序幕。
2021年10月,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纵横五大山系,覆盖绝大部分野生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
黄土梁走廊带,位于四川省九寨沟县、平武县、青川县和甘肃省文县之间,四周有近10个和大熊猫有关的保护区。一条成都、绵阳前往九寨沟景区的黄金旅游通道也因此改道,公路主动“钻进”隧道避让大熊猫。
无人机航拍的唐家河
在大熊猫廊道附近建设的一些重大工程,也采取了迂回避让措施。成兰铁路穿越岷山,在规划设计时主动避开大熊猫的栖息地,为此增加了20%的建设量。毗邻大熊猫国家公园九顶山片区的跃龙门隧道出口特地设置了声、视屏障,最大限度减少对动物的惊扰。
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一共实施了包括土地岭廊道、泥巴山廊道、黄土梁廊道在内的6条大熊猫廊道建设,促进打通13个大熊猫局域种群。
生态廊道如同生命的桥梁,将一座座“熊猫孤岛”紧密相连,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宏大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大熊猫的家园更加完整,生存在大熊猫栖息地内的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也同样得到了保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小飞水瀑布(光明网记者靳铃涵 摄)
不仅如此,大熊猫国家公园还采取了多种手段,推进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修复。以自然修复为主,辅之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方式,针对部分重点生态脆弱区,采用封育、造林、低效林改造、林种更新等方式来改善大熊猫栖息地内土地裸露、植被破坏、高密度人工纯林、森林退化等问题,着力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部分片区为了大熊猫家园的建设,主动关停小水电、矿山、石材加工厂等,还大熊猫一片完整的家园。
与此同时,相关的企业也在参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比如“熊猫后院计划”,为大熊猫救助基地筹集环境温度控制设备、环境清洁与防疫消毒所需要的器械与物资。此外还通过捐赠部分资金切实为大熊猫救助野化工作提供保障,摸索出一条适合原生地大熊猫野放救助的模式。
从“人进猫退”到“人退猫进”,对于所有人来说,面临的不仅是一次物种保护格局的升级,也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治理体系的建立,保护与发展,背后更是一场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让大熊猫在一片完整连续和更为广阔的家域永续繁衍,是大熊猫国家公园设立的初衷,也是人类对大熊猫这个中国特有物种不变的承诺。(靳铃涵、王媛、于天明)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看,这就是美丽中国的生态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