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COP14举办一周年湖北湿地保护修复
日出时分,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60头今年出生的小麋鹿随着鹿群徜徉在长江故道;长江枝江段,“微笑天使”江豚不时跃出水面,逐浪嬉戏;众多的江河湖库,数以十万计的水鸟振翅起飞,羽翼接天。
湿地与动物在此刻相逢。
每天清晨,城乡居民走出家门,选择在水边休闲晨练,开启全新的一天;鱼蟹正肥、菱藕上市,稍后的餐桌上,来自湿地的食物将带来美味与能量。
湿地与人类在此刻相遇。
《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举办一年来,湖北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湿地全面保护,深入实施湿地系统治理,促进湿地生态惠民利民,将湿地保护与长江大保护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谋划不断、行动不断、创新不断。
千湖之省,湿地保护修复步履不停。
精彩延续
湖北省现有湿地2620.3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9.4%,湿地面积在中部六省排首位。湿地类型多样,多达4类10型,拥有全国最大的江河湖库复合淡水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湖北的血脉。
2023年2月,我国新增18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湖北有两处,分别是公安崇湖和仙桃沙湖。至此,湖北已建成国际重要湿地6处、国家重要湿地8处、国家湿地公园66个,数量分别位居全国第二、第一和第三位。
一年来,湖北湿地不断给人惊喜。
2023年1月,武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一天记录到10.4万只水鸟,创造了新的纪录。
2023年青头潜鸭越冬同步调查发现,枝江金湖湿地的青头潜鸭数量从3只增长到15只,当阳季家湖湿地的青头潜鸭数量从6只增长到35只。
2023年4月25日,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头长江江豚放归长江。这是国内首次尝试将迁地保护区的江豚野放进入长江。
2023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出生幼鹿460头。30年来,保护区内麋鹿已从最初引进的64头繁衍壮大至2000余头,且全部实现自然繁衍。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湿地生物种类、种群数量持续恢复和增加。
理念升华
暖暖的秋阳下,枝江金湖湿地公园水天一色,粉黛乱子草随风摇曳,黑水鸡在距游人不远处游动。
金湖被誉为“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枝江市累计投入约8亿元,实施金湖湿地生态修复项目,源头减排、退渔还湖、水系连通,在上游建设255亩前置湿地,并重建湖泊水生植被。
金湖水质恢复到四类,局部达到三类,水体透明度从30厘米上升为平均90厘米,全球极度濒危、数量不足1000只的青头潜鸭现身金湖。
金湖湿地修复的案例说明,水的问题,表象在江河湖库,根源在整个流域。
2023年伊始,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要求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长江、汉江、清江及其一级支流为骨架,布局重点湿地保护修复区域,以流域综合治理守住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底线。
4月18日,湖北召开《关于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精神解读新闻发布会。发布会提出,湖北将坚决守住生态安全底线,用包括流域综合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等11个方面的71项指标,衡量先行区建设成效。
6月,湖北省林业局印发《〈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林业实施方案》。
理念升华,湖北湿地保护修复从更广的视野进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智慧管护
候鸟正陆续抵达湖北。
10月11日,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监测到2万只水鸟,数量为近期最多。沉湖是武汉市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迁飞季节,200多种、数十万只候鸟会来这里栖息、停留。
沉湖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系统是湖北省首个智慧监测系统,核心功能包含实时监测、巡护管理和实景模拟3个模块。保护区工程师冯江介绍说:“借助声纹和视频监控系统,我们能24小时无死角监控重点保护区域。”
保护区布设了21套声纹前端感知设备,通过鸣叫声判断鸟的种类。截至目前,声纹感知设备已持续监测800余天,识别了228种在沉湖栖息的鸟类;视频监控系统则由4处主浮漂、7处小浮漂和13处高塔组成,可以实现360度全景拍摄和40倍画面放大。
2022年越冬季,保护区为20只候鸟戴上了卫星定位跟踪器。飞行轨迹显示,豆雁的最北繁殖地在俄罗斯境内。
2023年,武汉市在16处湿地自然保护地安装了微气象、水文、鸟类声纹和图像识别等物联感知设备,建成了全市域智慧湿地管理平台。
2023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投资近1000万元的信息化升级工程建设完成,集安防、巡护、监测等功能于一体,麋鹿节律周期监测、种群数量统计、异常情况监测和越冬水鸟调查等工作均因此受益。
湖北省湿地保护正大步迈向智能化。
未来,湖北将强化科技赋能,充分运用卫星、无人机、视频监控、地面巡护等多种方式,建设湿地智慧化监管平台,形成“空、天、地、人”四位一体的立体监测网络体系,有效提升湿地管理智慧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
小微湿地
秋天的远安县,秋高气爽、天蓝云淡。桃花岛湿地公园迎来了最美时节。
这里曾是一片集养猪场、菌种厂、预制厂和城郊农田于一体的集体用地,环境极差。
“桃花岛的蜕变,是远安县小微湿地建设成果之一。”县林业局局长张寿禄介绍。远安县在全国率先探索小微湿地建设,开展污水处理型、农业生产型等小微湿地试点建设,新增、恢复湿地面积1309.5亩。
如今,到湿地公园散步、锻炼和观景,已成为附近居民的生活常态。家门前的风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意识。
小微湿地,是指城乡具有一定生态功能的小型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
2023年,湖北省持续开展乡村小微湿地试点,每年重点建设20个乡村小微湿地,打造乡村小微湿地保护的示范样板,促进湿地成为全民共享的绿色空间。
2023年,全省各地也在不断发力。
湖北省远安县与重庆市梁平区湿地保护中心等9家成员单位成立中国小微湿地创新联盟,推动形成中国式小微湿地保护模式。
黄石市投入水生态环境治理资金1.5亿元,通过小微湿地建设、入湖口河港生态修复等,有效提升大冶湖-磊山湖流域环境承载力。
市郊湿地也流淌至闹市。
一湾清水流,青草绿泊岸,水底苦草与岸边美人蕉、梭鱼草互动摇曳……这是武汉常青公园小微湿地铺展的画卷。
“这片小微湿地冬季水质可达二类,其他季节是三类。”公园生态治理负责人介绍,这片小微湿地由小池塘扩容改建而来,通过清淤和基底改良,在水底、水面和岸边种植植物,释放鱼虾和浮游生物,间接助力净化水质。
2023年9月,武汉市发布《关于推进武汉市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到2025年,全市将打造小微湿地50处。按照计划,今年小微湿地将达到46处。
小微湿地星罗棋布于城乡,形成一张湿地大网,凝结成一座城市的湿地底蕴。
多重福祉
好生态成就新机遇。
远安县生态教育基地,一幅画作《绿水青山》,画出了洋坪中学谭梅玲心中的美丽家乡。
夕阳西下,沿着沮河一路北上,便来到了位于远安县生态核心地区的三板桥村。沮河绕村而过,青山如黛、河水潺潺。
近年来,三板桥村展开小微湿地示范点项目建设,打造了具有差异性和竞争力的沿河生态休闲景观,为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自从幸福公社开张,我的手机都快被咨询电话打爆了。”村委会主任谭东岳介绍,在这里,游客吃着地道的农家菜,赏着晚霞映水的美景,惬意十足。
“湿地保护与生态保育、环境整治、乡村民宿等多种功能相结合,不仅拉动了旅游热,也促进农民增收,所以当地人格外珍惜和保护湿地。”远安县副县长彭长征说。
好生态贵在原生态。
仙桃沙湖,今年被评为国际重要湿地,东接长江、西连汉水,东荆河穿境而过,典型的江汉平原湖泊湿地。
10月17日,沙湖湿地公园签署协议,政府出资,以每亩350元的价格,年内退出种植、养殖区域6500亩;3年内,小麦、水稻种植和鱼塘养殖将全面退出。
沙湖之美,美在原始。公园管理局综合办公室主任胡中坦说:“将最大限度地维护原有生物多样性,让万亩芦苇荡再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之美。”
好生态促进大发展。
枝江金湖成了金名片,成为周边居民乐土,每年超过10万人次来此游玩。以前挖塘养鱼,如今人放天养,金湖湿地恢复了活力,每年冬捕产鱼量达到三四十万公斤。
1万亩农旅康养、2万亩生态水产、2万亩花卉苗木、3万亩朱湖糯米,孝感朱湖绿色经济、白色经济、观光经济、金色经济发展得风生水起。
湖北省把湿地作为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的有效载体,以定向扶持、产业转移、吸引社会资金、社区共建等方式,支持发展符合湿地保护要求的生态旅游、生态种养、自然教育、湿地碳汇等湿地产业,扩大湿地生态产品有效供给,带动湿地绿色经济发展。
新的规划正在落地,新的创意仍将生成,湿地保护荆楚样板未来可期。(徐凡 陈永生 董家圣)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