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让合浦儒艮保护区生机盎然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拥有面积达70多公顷的红树林,是候鸟迁飞的重要补给站。
这里曾是儒艮在国内最密集的分布区。现在,这里是我国中华白海豚重点分布区、我国中国鲎幼鲎密度最高的区域,拥有重要的亚热带海草床生态系统。
近年来,儒艮保护区厚植北海生态优势,持续加大监管执法、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力度,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海草、中华白海豚、中国鲎等成为保护区的“明星物种”,保护成效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而又美丽,与沿海居民生活息息相关 广西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供图
修复海草床让儒艮“回家”
海洋生态系统多样而又美丽、复杂而又有序,而海草床生态系统则是各种海洋动物的栖息地、觅食和繁衍场所。
海草床生态系统以海草为主体,海草能够产生氧气、改善海水透明度,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作用与红树林、珊瑚礁同等重要,其珍贵价值却一度被人们忽视。
“海草对水质要求很高,渔业养殖、滩涂挖沙虫、围填海开发等造成的滩涂破坏和水质污染、浑浊,都是合浦海草床退化的重要原因。合浦是中国海草床衰退的一个缩影。”合浦儒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张宏科说。
如果海草床大面积消失,将严重影响海岸带生态安全和海洋多样性。
在保护区的乌坭滩涂和山寮滩涂,曾经有大面积海草分布,如今几乎找不到任何海草。“卵叶喜盐草是儒艮最喜欢的食物之一,但由于海草床退化、食物短缺,保护区及周边海草床的条件无法支撑哪怕一头儒艮的生存。”张宏科说。
海草床生态系统的保护迫在眉睫,海草修复刻不容缓。
近年来,保护区与广西海洋科学院、中科院南海所、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不断开展海草研究和修复试验,为海草床区域化修复奠定坚实基础。
在保护区的生态保育基地,48个海草繁育修复水泥池内通过无性繁殖繁育着卵叶喜盐草、贝克喜盐草、日本鳗草、海菖蒲等4种海草,同时建立海草陆基繁育塘,开展海草净水塘移植扩增繁育,为海草床修复提供种苗。
目前,保护区已扩增繁育海草植株433万余株,并在野外陆基繁育塘内繁育海草种苗339万株。
“先用大概10年时间,将海草床恢复到至少500公顷,足以支撑儒艮种群,再通过‘引种’让儒艮‘回家’。”张宏科向记者描述着保护区保护修复远景目标。
儒艮“回家”,修复海草床是第一位的。
中华白海豚种群数量稳定向好
儒艮保护区海域北起合浦县沙田港,南至湛江市遂溪县草潭镇海域,东至合浦县山口镇英罗港,西临铁山港航道,总面积3.1万公顷,滨海湿地面积1.36万公顷。
保护区分布的海洋哺乳动物共记录有7种,并且均为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中包含中华白海豚、布氏鲸等3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华白海豚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的旗舰物种和指示物种。张宏科介绍,保护区海域是我国中华白海豚重点分布区,也是我国中华白海豚第四大种群分布区。
为了亲眼看见中华白海豚,记者一行人乘快艇进入保护区海域,只见大群海鰶在海面不停跳跃,驾驶着快艇的保护区工作人员凭借经验立刻减速,所有人都在等待、观察着中华白海豚的出现。
“快看9点钟方向,中华白海豚跃出水面了!”
只见两只中华白海豚再次跃出水面,一只背鳍是粉色的,一只背鳍是烟灰色的。
“中华白海豚的体色会随着成长过程而变化,刚出生是铅灰(黑)色,之后逐渐过渡到成年的白色(粉红色)。它是标准的‘机会主义者’,所以我们在海上考察时经常会碰到有海豚在渔船后面远远跟着,找准机会‘偷懒’捕食的场景。”山东大学威海校区教授祝茜向记者解释。
张宏科介绍,儒艮保护区及附近水域均有超过70%的水域被评价为中华白海豚适宜栖息地,凸显了保护区生态对于中华白海豚生存的重要性。“2022年山东大学科考人员考察时在保护区核心海域观测到30多头中华白海豚成群游动,还有大群海鸥伴飞,甚为壮观。”
2018年至2022年保护区及其周边海域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儒艮保护区内中华白海豚数量为111头,5年来种群数量稳定向好。同时,5年来监测调查目击幼豚数量占比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发展趋势向好。
中国鲎保护成效明显
有海洋“活化石”之称的鲎具有极高的医药和生态价值。然而,由于不可持续采血和食用、产卵与育幼栖息地被破坏、渔业误捕丢弃等原因,我国南海北部近岸海域鲎资源处于严重衰退状态,部分海域鲎种群自然分布几近消失。
鲎资源科学保护已成为当务之急。
张宏科介绍,鲎对其产卵和育幼栖息地环境有特定的要求。以北部湾区域为例,鲎产卵的育幼栖息地分布在红树林滩涂区域,与红树林和海草的面积、分布息息相关。中国鲎和圆尾蝎鲎生活的儒艮保护区大部分浅海滩涂,均发现有鲎的产卵场。
在修复海草床的基础上,保护区于2022年开展实施保护区自然岸线异地修复红树林营造林项目,力求恢复自然岸线功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同时,依靠社区共建共管,动员群众持续参与到清理治理互花米草行动中。
在蓝色海湾红树林造林区,记者看到,今年5月,保护区动员群众清理互花米草后,在27公顷滩涂区域已种上27万株红树林幼苗。可以想象,当这些幼苗长大后,将变为一片蔚为壮观的红树林,能够为中华鲎等珍稀海洋动物提供更好的栖息地生态环境。
除了开展互花米草清理整治行动、红树林营造行动外,儒艮保护区近年来还持续开展滩涂霸海养殖清理整治,清理霸海木桩、轮胎、水泥桩等。
为提高幼鲎存活率,北部湾大学教授关杰耀团队研发出中国鲎幼体生态养殖装置,能在无须频繁更换海水的前提下,保证良好水质,为幼鲎提供一个仿生态的养殖环境,提高其存活率。
目前,儒艮保护区已成为我国中国鲎幼鲎密度最高的区域,是中国海域中国鲎的重要育幼栖息地。
今年4月监测数据与去年相比,保护区实验区海脚滩涂中国鲎单位样方最大密度提升至每100平方米69只、涨幅176%,单位样方中国鲎最大密度再创新高,位居全国第一。
如今,保护区的湿地生态环境连年向好,合浦的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张萌)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