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起“金饭碗” 吃上“生态饭”——共护一江清水的江西“密码”
新华社南昌7月23日电 题:端起“金饭碗” 吃上“生态饭”——共护一江清水的江西“密码”
新华社记者程迪、刘杨
从满目疮疤的废弃矿山到游人如织的休闲公园,从“与鸟争食”的渔业村镇到远近闻名的观鸟胜地,从高耗能的污染企业到低排放的节能标兵……江西正加快推进重点领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切实筑牢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让经济发展“高质量”和生态环境“高颜值”协同并进。
以“治山理水”推进“美丽提质”
行走在长江畔的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夫山矿山公园,只见近处的绿意葱茏与远处的田园风光相映成趣。曾经,这处自2013年起一直处于废弃状态的白云石矿,因粗放开采一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山体裸露。
瑞昌市自然资源局机关党委副书记王剑说,瑞昌将生态修复与铜岭铜矿遗址相融合,引入挂网喷播、岩壁刻字等新型修复工艺,结合当地特色铜文化和非遗剪纸,建成“铜源剪影”文化园,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以前卖石头,如今卖风景、卖文化,景区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夏畈镇自然资源办干事陈世斌说,随着游客蜂拥而来,有200多名村民在景区就业。
如今的江西省瑞昌市夏畈镇夫山矿山公园绿意葱茏。新华社记者刘杨 摄
不只是瑞昌,一场场力度空前的生态修复行动在江西全域开展:全省完成7023座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修复面积35.58万亩,修复座数、面积均约占总数的68%;在九江,临长江1公里范围之内的小化工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在赣州,仅去年就治理水土流失500平方公里……
近年来,地处长江中下游南岸的江西省,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造林636.1万亩,修复湿地7.5万亩,生态优势持续巩固。
从“人鸟争食”到“观鸟致富”
走进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只见主干道的电线杆是一只只“白鹤”,各处观鸟点也建成树木、鸟巢、鸟蛋的模样。
此前当地人多以捕鱼为生,与鸟争食。46岁的范昭鹏原先是渔民,“每天清晨三四点就要出门,有时还会遇到风浪,不仅危险,鱼还越捕越少。”
这是在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区拍摄的白鹤(2022年4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王小龙 摄)
从渔业村镇到观鸟胜地,乡镇面貌因护鸟而变。
“生态账不是看短期,必须为长远计。我们2019年开始建设候鸟小镇,已吸引各方投资18亿元用于小镇建设。”永修县吴城镇镇长闵瑞说。
在当地政府引导下,范昭鹏告别了与风浪搏击的捕鱼生活,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收入翻了一番,“年均营业额能有20多万元。”
随着生态红利逐渐变现,观鸟经济已带动全镇400多户、1500多人参与餐饮、民宿等业态。今年上半年共吸引游客38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5%。
长江江西段,这样的主动作为还有很多:九江市都昌县人工繁育苦草,为候鸟建造“生态食堂”;九江市彭泽县建立长江生态管护队,打击非法捕捞水产品犯罪活动;南昌市东湖区通过“一增一减”,丰富水生生物、减少水体污染,让江豚再现赣江扬子洲水域。
南昌扬子洲“江豚湾”成网红打卡地、鄱阳湖水域首次发现翻石鹬、一次性发现包括近百条刀鱼洄游的刀鱼群……江西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郑光泉说,随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江西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提升,每年在鄱阳湖栖息的水鸟达70余万只,珍稀候鸟超过60种。
产业“含绿量”促成发展“含金量”
原料车间、窑炉运行、制造车间、抛光工序……距离长江4公里的九江市濂溪区产业园内,九江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的能耗智能监测系统平台上,实时跳动着每项能耗指标。
“企业2020年完成煤改气后单位产品能耗降低了80%,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工业废水可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渣再回收利用,双双达到零排放标准。”公司副总经理邹秀成说,每年水处理费用能节约50余万元、废泥回收利用节约500万元。
这是九江诺贝尔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新华社记者刘杨 摄
推动上千家企业实现技改转型、成功培育16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年实施重大技改项目1432个……近年来,九江推动传统产业从“制造”走向“智造”,实现了经济增长、能耗下降、环境改善的多赢。
九江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书记、局长娄琦说,九江市鼓励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推进工业资源循环利用,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
北枕长江、南倚庐山的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内,江西第一艘新能源船舶“西海新源一号”进入动力设备安装阶段。九江市濂溪区委书记、鄱阳湖生态科技城党工委书记赵和平说,当地主攻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赛道,6年间累计落户数字经济项目100多个,总投资额超600亿元,注册企业超过330家。
江西正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加快培育壮大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到2025年底,建成省级绿色园区50家以上、绿色工厂400家以上,80%以上的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应炯说。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