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光银:创造奇迹的治沙英雄
治沙英雄石光银 康建娥供图
6月的陕北大地已是一片绿色,望着眼前茁壮生长的成片樟子松,已经71岁的石光银心中感慨万千:“我常说,生命不息,治沙不止。人这一辈子只要把一件事干成了,这辈子就算没白活!”
石光银出生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海子梁乡圪垯套村石家湾,他的治沙誓言在这里诞生。
那时候的石家湾处于毛乌素沙漠的半包围中。那里沙丘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像一群老虎,虎视眈眈,时刻威胁着这片瘠贫的土地,也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生离死别……
那年春天,小石光银带着小伙伴,在石湾村一个名叫大海子的滩地上放牧。不料一场黑风窜过来,掳走了他的小伙伴。他隐约听见小伙伴哭喊的声音,就循着声音追过去。无数黑风包围了他,大蟒蛇般卷着他、要吞噬他。他竭力向前跑,耳边只听到咆哮的风声,眼前的一切被黑尘笼罩。他在焦急中跑了很长时间,然后栽倒在地,晕了过去……第二天被一位蒙古族大叔救起。
小伙伴就这样失踪了,小石光银心中的春天,被一场沙尘暴卷走了,再也回不来了。他一个人坐在沙梁上,望着那一个个沙丘,那一片片碱滩……他的眼睛里盛着眼泪,他的脸上换上了秋天的肃穆。
小石光银恨这沙!恨这风!这沙子吃人不见血!“我长大后要拾掇这沙子!”他暗暗下决心,要给小伙伴讨个公道,不让它再害死人……那时的他,在冥冥之中,就知道自己的一生,是与沙子磨缠的一生。
没有人能够选择出生的地方,也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凄惶地活着,怆然地过着,一直是出生在这里的人的宿命。但是小小的石光银决定改变这一切,他要与沙漠作一场战斗。
小小的石光银不知道,900年前有一个文韬武略的将军,他叫范仲淹,他在这片沙区英勇奋战,青史留名,他还写下了“将军白发征夫泪”的名句。
年少的石光银也不知道,多年以后,自己在这里一战成名,只不过这一战从青春少年到白发暮年;只不过这一仗,他的战场就是毛乌素沙漠。
1967年,担任队领导的石光银动员了圪垯套3个小队的全部劳力,在队里沙漠里开始了种树活动。3年后,树长高了,海子梁公社新增了一片绿色的树林。“没想到这沙窝里还真能栽活树!”这里的老人不由地感叹。
1977年,石光银担任同心干大队党支部书记,造林治沙的初衷依然未改,他在同心干大队里那些光秃秃的沙丘上种满了沙柳。带领群众先后在圪垯套、油坊庄村边荒沙中造林4000余亩,减轻风沙对庄稼的危害。近10年后,这些树成材了!采伐了一些,卖了近40万元,帮助这里的村民提早进入电灯电话的时代……
1978年,横跨西北、华北、东北西部13个省(区、市)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治沙是“三北”防护林建设两大任务中最重要的一项。榆林地区被列为该工程的重点建设地区,毛乌素沙地治理被列为该工程的重点项目。为了促进治沙工作,1981年榆林地委、专署出台政策,允许划拨“五荒”地,由县政府发给林权证,允许长期使用,所植林木永远归社员个人所有,允许继承。
听到这个消息的石光银,开始规划承包荒沙地,要与沙子面对面地战一场。计划还未落实,风沙子却又一次侵害人们。1983年4月27日,一场黑风席卷了定边全境,白泥井乡刘家散牧的羊群不见了,风过后在沙堆里挖出来了20来只死羊,其余的不见了踪影。家住贺圈乡小巨滩的邵先生回忆起那场黑风依然心有余悸,他说:“那年我8岁,我们3个年岁差不多的娃娃在村边玩,黑风一来,就把我们吹散了,谁也看不见谁,我被风携裹着,身不由己地跑着,最后跑不动了,跌倒了。我就摸索着向前爬,竟然摸到一棵树,我就紧紧抱着树,昏昏沉沉地抱了一夜。第二天,大人们才分别找到了我们3个。”
这场风害让石光银下定了治沙的决心,他说:“要想这里的娃娃和羊不被沙子作害,就要与这片沙子决战一场。”
1984年,石光银承包了南海子荒沙约3000亩,成为全国承包治沙第一人。他计划栽植草本植物沙蒿,灌木树种沙柳、紫穗槐、柠条,还有早柳、小叶杨、河北杨、白榆、五丈榆、合作杨等乔木树种。算下来,树苗钱大约10万元。他与妻子商量变卖家当,来凑树苗钱,妻子不同意,与他大吵一场。
苦闷的石光银走出家门,一边走,一边仰天而问:为什么你们就不能理解一个在黑风中活下来的人的心情呢?一个在黑风中晕过去又活过来的人,要治风沙,咋就这么难!是不是你们还想亲自体验一下被黑风卷到他乡的感觉?难道孩子在风沙中失去生命的惨剧还要上演,还要继续?
不!我石光银不答应!上天留下了我的一条命,就是为了治沙!
不知走了多久,脚下的疼痛让他不得不止步。他低头一看,一只脚上没有鞋,脚丫在流着血。回头一看,来路的雪地上留有他血迹斑斑的脚印。鞋哪里去了,在哪儿丢的?应该是在和妻子争吵中,压根就没有穿上那只鞋。这时,他才感觉到“呼呼”的大风正在穿过他的胸膛,带走他身躯里的热量,也带走了他心中的怒火。
第二天一早,石光银背着妻子,悄悄拉上骡子、赶着84只羊向白泥井集市走去……在石光银的感召下,承包户也变卖了自己家里的牲口,石光银又借贷几万元,凑够了买树苗的钱。
“清明”过后,7户人家组成30多人在荒沙地上栽满了树苗。碰巧这年雨水好,87%的树都活了。绿油油的树苗苗长势喜人,每个人家的家当没有白卖。为了保护树林,石光银到宁夏石嘴山矿务局买回了铁刺丝,把树林边上围起来,防止羊、牲口侵害。
1985年,石光银承包了长茂滩林场5.8万亩沙地,127户482人加入治沙队伍,邻省内蒙古的一些群众也参加他的治沙活动。石光银承担这片荒沙中最难治理的狼窝沙,它吞噬着周围的农田、庄稼、房屋,周边4个乡8个村的农民深受其害。1986年,石光银和他的联户拉着马,马背上驮着捆起来的树苗,他们走进大沙丘,在狼窝沙深处安营扎寨,一个多月不回家,奋战在沙漠中。每天在沙堆里走来走去,大多数人的脚踝都肿了。实在走不动了,大家就把种子背在身上,骑在马背上,撒着沙蒿或者柠条的种子,但是成活并不理想。石光银四处请教治沙专家,用蒿草在沙漠中布设“中国魔方”。劳动强度越来越大,石光银一边做重苦力,一边还要费心指挥,由于劳累过度,有一天他从马背上跌落,伤了颈椎。躺在沙梁上不能动,加之忧心如焚,石光银发着高烧,人也瘦得皮包骨头,大伙劝他回家治病,他说:“我不离开这个阵地,如果这次还是治不住这沙,你们就把我埋进这大沙里!”大伙都懂得石光银为了治沙,赌上了生命,也就格外卖力。他们用撼天动地的苦力,给狼窝沙披上了绿装,创造了毛乌素治沙的奇迹。
那些为治沙出力流汗的马,也被石光银优待着,他也像对待老朋友一样,给它们吃上好的草料,喝干净的井水。每每忙完治沙造林的活,就把马儿的毛皮刷洗一遍,还把马儿打扮得英姿勃发。
自狼窝沙被绿化后,石光银又先后承包治理了长城林场、盐化厂等荒沙,都取得了实效。林草长起来了,流沙被固定了,庄稼苗茁壮成长,群众收入提高了。他的治沙实践证明,沙化土地是能够改良的。他特有的治沙奇迹,得到了国际的认可。1996年12月,在联合国举办的27国防治荒漠化论坛上,石光银带着美好的心愿,传授自己治沙的经验,他说:“我的心愿是全世界受沙害的人,都能够治得住沙子,都不要再受沙子的苦,都能够过上好日子。”他的不懈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2002年,石光银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世界优秀林农奖”,他的治沙经验成为世界的治沙典范。
2002年6月18日,在纪念第八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到来之际,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联合授予石光银同志“治沙英雄”光荣称号。2021年6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石光银颁授了“七一勋章”。
他把人类在沙区生存遇到的难题,用自己的方式作了解答。
如今的石光银,常常带着他的孙子石建阳在林区忙碌。由于地下水位降低,一些乔木树种呈现枯死状态。“死一株,我补一株,树的棵数不能少,林区的绿色不能少,我们要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石光银对造林种草的执着是不变的。他还采取修枝疏冠的方式降低乔木树种的蒸腾水量。“我不能眼看着辛苦栽种的树死了,我更不想看到毛乌素二次沙化,不能让沙尘暴卷走娃娃的悲剧再发生。”石光银说。
“1996年,原国家林业部提出‘东学赤峰,西学榆林’的治沙思路,定边是榆林全区最干旱、风沙最大、造林难度最大的县,取得的治沙经验和成果更为突出。特别是石光银同志,他的治沙成就不仅是全国治沙的一面旗帜,他的治沙经验和成果,堪称世界典范,值得向全世界推广。”定边县林业高级工程师高海银说。
“这次,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在石光银等治沙英模的示范带动下,固定了毛乌素的流动沙丘,治沙成果来之不易。但是近两年,发生沙尘暴天气的次数增加,地下水位降低,防止毛乌素二次沙化迫在眉睫,建议补植柠条等深根型的耐旱、沙生灌木树种,提高沙区公益林补偿基金数额,加大毁林开垦打击力度,进一步优化防沙治沙政策机制。”定边县林业局原副局长李清山说。
“为了治沙事业,我母亲去世时,我不在她身边,我的儿子走了……”老英雄垂泪不已。
石建阳懂得治沙成果来之不易,在他爷爷的言传身教下,他用打坑机等新技术补植和更新适宜沙区生长的树种,为这片林子提质增效。他还使用无人机巡护林地,严防毁林开垦,他也用无人机开展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新的林草试验项目。
在林区忙活多半天后,石光银回到南海子的家,先是到马厩拉出他心爱的几匹马,给它们饮水,然后拿起筛子,给它们筛草。喂完马以后,回到大门前,拥抱了一下那棵长在大门外的合作杨。
他双手环抱,只能抱住那棵树胸径的三分之一。“这棵树是我刚开始治沙造林时栽的”,半个世纪过去了,那棵擎天而立、异常粗壮的大树见证了石光银的治沙事迹,也是他治沙奇迹的象征。(武丽)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