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下》:寻找草原的精神原乡
总台央视纪录频道(CCTV-9)播出的12集纪录片《行走天下》草原篇今日收官。
该片以行者的观察、体验与参与为叙事线索,向观众展示了中国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五大草原的地理风貌、风俗人情以及草原人的风采,彰显了草原文明的自然美、生命力以及文化魅力。
《行走天下》的行者来自都市,以一种闯入者的身份,带着都市人的视角、趣味以及期待,与草原人同行,与草原对话,寻找属于当下人们的精神原乡。
草原的气质
不只是风景的奇观
草原,远离都市,属于“诗和远方”。
纪录片《行走天下》尽情地向观众展示了草原的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奇观。
茫茫的草原上,绿草,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万物生机盎然,却也不时会有肆虐的暴风雪,寒冷的雨,还有那些需要在冰天雪地时蹚过的河流、泥泞的道路。
缺氧的高原,无人区,不仅让人气喘吁吁,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极限。
这一切构成了草原独有的,不同于农耕地区,更迥异于都市风景的“地方感”。
藏地歌者唱出的山歌,行者并没有听懂歌词,然而闻者垂泪,曲律让人感动万分。
纪录片《行走天下》将这些“发自内心的声音”,谓之为天籁,草原瑰丽的文化令观众为之陶醉。
行者的魅力
闯入者的视角
草原就在那里,已有多少千年。走过路过的行者无数,每个人心中都驻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草原。
纪录片《行走天下》中,一些活跃或曾经活跃在央视屏幕上的主持人、记者,带着他们曾经的人生背景、心理结构以及文化情绪,化身为“行者”,行走草原。
这些行者,不是寂寂的隐身者,而是一言一行都显示出他们是外来者,带着陌生的眼光观察草原上的一切。
观察者的视角令行者的主体性更强,因此,纪录片《行走天下》带有一些个人色彩,行者的味道浓厚,每集纪录片所构建的行者形象都是“这一个”。
比如,采访可可西里的“行者”,看到一只狼追猎一对藏羚羊母子时,心疼到快要哭出声来,奋勇驱赶恶狼,救下藏羚羊母子。
真实展现出一个极度柔软、母性十足的女性行者形象。
片中行者以闯入者的身份进行现身叙事,有着不同的功能区分:
见证功能。
行者见证了草原人的努力与行动。
四川省石渠县的野生动物观测员泽仁邓珠救助三只兔狲;
青海果洛草原上的匠人谢格太做黑陶;
新疆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徐俊泉一行监测无人区藏羚羊数据……
行者一路跟踪,也是全程见证。
伙伴功能。
在草原人的生活、工作中,行者还充当了伙伴的角色。
行者也上手做黑陶的陶坯,甚至主动驱赶猎杀藏羚羊的狼,不再限于做一个旁观者,而是一个参与者、行动者。
意见功能。
在观察、见证、参与、陪伴等过程中,行者会发出感慨、评论等意见性信息。
与草原人的对话、独自的感叹以及被采访的同期,都能见到行者意见的表达。
情绪功能。
在片中,作为一个外来的闯入者,草原生活对行者来说,具有不同于都市生活的新鲜体验,从而表现出欣喜、诧异之感;
对草原人,行者常常会表现出赞叹、艳羡以及钦佩之情;
在具体的情景中,行者会喊,会叫,会笑,会哭,会有各种不同的情绪反应。
行者的现身叙事功能,属于一个闯入者的干预叙事,给予观众以很强的代入感,也大大提升了纪录片叙事的动态感与节奏感。
原乡的精神
生命与文化的质感
原乡,心之向往的故乡。
纪录片《行走天下》中的一些草原受访人,原本在都市打拼,后来回到家乡去放牧、做手工艺;
还有来自外乡的一些人,他们看中草原的生活状态,留下来深耕草原上的生活;
更多的是本土本乡的草原受访人,他们不曾离开过,一直坚守在家乡,在这里养儿育女,家族繁衍,赓续着草原文化。
《行走天下》的草原受访人,表现出强烈的乡土依恋情结。
这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经验构成,虽说这样的经验可能有些平淡无奇。
比如草原人搭帐篷,赶牛羊,喝奶茶,吃糌粑等。
但这一切都是视觉、听觉和嗅觉的奇异混合,锻造了草原人独特的人地关系。
从片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草原受访者愿意为家乡付出,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在时代的召唤下,草原人努力做出改变,探求建设更美家乡的方法与路径。
对草原的尊重,对自然的敬畏,让生命有着更加美丽的质感。
这是草原文化的真谛,是行走的意义,也是一种原乡精神。(评论员 陈立强)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蓝山蓝 万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