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湿地日丨看城市“诗地”变迁
鸟瞰图(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张曼胤 供图)
2023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修复湿地”。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人类宝贵的生态资产,由于人类对湿地生态系统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全球范围内,湿地生态系统一度遭到破坏。因此需要提高公众对湿地的认识,以阻止和扭转湿地的迅速丧失,并鼓励采取行动,恢复和保护这个重要的生态系统。
湿地恢复包括水文恢复、水质恢复、土壤恢复、植被恢复等不同方面。是指针对退化或者丧失的湿地,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进行生态系统结构的修复或重建,使其发挥原有的或预设的生态系统服务。湿地对城市发展具有“双刃效应”紧密连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是人们沉浸在大自然怀抱、享受心灵洗礼的“诗地”。北京,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不仅有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还有总面积约6.21万公顷的湿地。近年来,北京湿地保护恢复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已建成湿地自然保护区6处,国家和市级湿地公园12处,湿地自然保护小区10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研究员张曼胤和副研究员雷茵茹介绍到,延庆区蔡家河湿地恢复就是北京湿地保护恢复中一个典型的案例。
湿地植物配置与群落恢复对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张曼胤 供图)
蔡家河湿地是官厅水库重要水源之一,属于妫河支流。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曾为泛洪湿地,后随着水位的下降,部分泛洪湿地被开垦为耕地和鱼塘。期间因年久失修,再加上沿线村庄生活垃圾经常被冲刷至河道里,导致污染严重,两岸杂草丛生。在百万亩绿化造林工程中,蔡家河湿地被再次唤醒,迎来又一次鸟飞鱼跃的蓬勃生机。
恢复前的蔡家河湿地植被覆盖较低,岸边有少量草地。恢复过程中通过补种薹草、香蒲、黑三棱等乡土湿地植物,形成稳定群落。风也带来了其他植物的种子,逐渐形成了“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的完整垂向水生植物群落。
地形恢复与水系连通对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张曼胤 供图)
蔡家河湿地恢复区内有多处泉眼和零散水面,但水量不是很大,无法承载宽阔的大水面。恢复中将蔡家河湿地设计成蜿蜒的溪流,同时结合地形挖掘几处水塘,优化湿地区域内水资源分配格局。溪流将分散的小型水面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个蓝绿交织的泡沼。
水质恢复对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张曼胤 供图)
恢复前蔡家河湿地周边分布着农田和池塘,导致湿地水质较差(V类),且富营养化比较严重。湿地恢复过程中,选取了种植对污染物富集能力强、生长强健的水生植物,如芦苇、香蒲、菖蒲等,充分发挥了湿地植物强大的增氧和净化水质的效果。
湿地水鸟栖息地营建对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张曼胤 供图)
恢复前湿地退化严重,受到较为严重的人为干扰,生物多样性较低。恢复过程中构建明水面、光滩、植被复合结构的湿地鸟类栖息地,并种植可为水鸟提供食物的食源性植物。同时考虑水鸟需要的隐蔽条件,在浅滩的近陆地区域种植低矮湿地植物,为小型涉禽营建栖息地。
生态景观恢复对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张曼胤 供图)
恢复前,蔡家河湿地土地利用状况主要为农田、草地和林地,生态景观比较匮乏。恢复后形成的近自然湿地,水体连通、水质优良、岸带平缓自然,芦苇、香蒲郁郁葱葱,慈姑、千屈菜花色娇艳,黑水鸡、小鷿鷈游水嬉戏,形成了林水相依、生物繁衍生息的好场所。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江苏东台:湿地护鸟员的别样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