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让未来更美好
中国是竹文明昌盛的国度。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中不乏对竹子的赞美之词。
中国是竹利用最发达的国家。科技创新赋予竹子更多可能,“以竹代塑”从中国到世界,正在引领经济社会的诸多变革。
竹子,让生活方式更加绿色化,让发展方式更加低碳化,正在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竹子改变生活
11月,北京。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的会场内,一位大会志愿者背着竹纤维的背包,用着竹制无线电脑键盘,连手机壳也是竹制的。
她告诉记者,“竹”已经是一种时尚,是一种生活方式。
近年来,一些走在时尚前沿的国际奢侈品牌,相继推出Bamboo系列产品,将竹元素嵌入设计中,赢得高端消费人群的青睐。
而在距离北京2000多公里的贵州赤水,虽然远离时尚,传统却熠熠发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昌芹带领工人们制作非遗竹编。竹编瓷器、竹编首饰、竹编手提包等竹编工艺品正在工人们的手中成型,即将走出赤水,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
杨昌芹将竹编手艺免费传授给十里八村的留守妇女,带领她们守着幽幽竹林,找到了致富路。
四川一家企业建立自己的竹资源基地,以不漂白的方式制造本色生活用纸,绿色生产贯穿全产业链,这几年累计销售100多亿元,引领了3亿人次消费。
有人以竹为潮流,有人因竹而致富,有人将竹融入日常。竹子,越发深入地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竹子创造可能
重庆企业生产的竹吸管、竹餐盒、竹水杯等一次性竹餐具供不应求,契合了快餐外卖市场的快速发展。浙江企业研发的竹缠绕技术,可建造竹缠绕管道、竹缠绕管廊,正在一些市政工程中推广应用。江苏企业用竹子生产冷却塔中的淋水填料,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能。
这些在过去都是以塑料作为原料的产品,如今都能实现用竹子来制作。
第二届世界竹藤大会上,中国与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中国将经过自身实践证明切实可行的技术、模式推广至全世界,携手全球共同减少塑料污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四川洪雅的一家企业生产的“竹钢”产品,能代替玻璃钢用于风电叶片基材,还可以用于集装箱底板、轮船甲板和装配式集成房屋。这类产品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多方案。
宜宾国际竹产品交易中心、无锡大剧院,一座座竹建筑高端大气,设计别致。成都锦绣天府公园的创意竹龙、上海崇明岛的稻田驿站、江苏盐城的竹制公共卫生间,越来越多的公共场所因增添了竹建筑而多了几分雅致。
从建筑、装饰到家具、造纸,从包装、纺织到食品、保健品,从家居用品到化工用品,从适宜珍藏的工艺品到一次性使用的快消品,中国竹产品已形成100多个系列、上万个品种,不仅能“以竹代塑”,还能“以竹代棉”“以竹代木”“以竹代钢”。
竹子,这一中国古老植物,正在因科技赋能而创造更多可能。
竹子联通世界
一根竹子,将世界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联结起来,为竹子如何更好造福人类而凝聚、交流、合作、互助。
1997年,国际竹藤组织(INBAR)成立,这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也是全球唯一一家专门致力于竹藤可持续发展的国际机构。
走过25年芳华的INBAR正青春,已经拥有49个成员国和4个观察员国,广泛分布在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
INBAR的成立与发展壮大,赋予各成员国依托竹藤优化生态、改善民生、绿色发展的寄托。
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说:“从亚太到非洲,从拉美到加勒比海地区,通过INBAR建立的网络,哥伦比亚和尼泊尔这样山水相隔的国家也可以分享抗震竹建筑知识,印度设计制造的竹炭窑得以在东非国家复制和使用,这样的成果都在传达着一个有力的信号,INBAR这个组织成熟有弹性,能够应对各种挑战。”
在印度实施“竹子助力改善民生”项目,在老挝、泰国、越南实施“湄公河流域生产驱动型景观恢复”项目,在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实施“竹产业发展”项目,在喀麦隆、埃塞俄比亚、加纳、马达加斯加实施“非洲小农户生计发展”项目……25年来,国际竹藤组织携手合作伙伴开展各类培训项目,覆盖80多个国家,直接受训人员超过15万人。
作为国际竹藤组织东道国,也是竹资源、竹产业、竹文化大国,中国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以自身竹藤事业的蓬勃发展影响世界、引领发展。同时,中国秉持“授人以渔”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尽己所能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竹藤事业发展能力,向世界提供中国竹藤经验、中国竹藤智慧。
我们欣喜地看到,虽然全球森林面积仍在不断缩减,但竹林面积却在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竹藤分布国将竹藤发展纳入全国发展规划中统筹谋划,出台扶持政策,夯实发展基础,提高发展水平。
从中国到世界,从原料产区到市场前端,关于推进竹藤事业发展的一揽子行动计划正在积极落实。我们期待并相信,竹子会带来更多改变,实现更多可能,为我们创造一个更美丽、更和谐、可持续的美好未来。(记者 迟诚)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让菌草技术造福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