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湿地滋养的亲水宜居之城
西溪湿地 曹凯摄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碧水画中游的千岛湖。在城市与山野之间,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成就了美丽杭州的独特意境。
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江枕河、人水相亲。近年来,杭州以保护健康稳定安全的湿地生态系统为核心,扎实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多措并举增加湿地面积,打造新时代美丽杭州鲜明标识。
营造亲水宜居之城
杭州水系发达,河流众多,湿地资源丰富。全市有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五大类21种类型,江、湖、河、海、溪五水并存,自然环境优美。
探索湿地保护和利用,杭州一直在推进。杭州通过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西湖综合保护、运河综合保护、河道有机更新、钱塘江水系生态保护等系统工程,营造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亲水型宜居城市。
树影婆娑,满池荷花,水鸟嬉戏。夏日的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充满生机。
西溪湿地是我国首个国家湿地公园,2009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多年前,这里的水质和环境却曾一度恶化,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受到明显损害。2003年,杭州开始对西溪湿地进行综合保护。经过10多年的努力,西溪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截至2021年12月,西溪湿地维管束植物从2005年开园前的221种增加至711种,昆虫从477种增加至898种,鸟类从79种增加至193种。
为了还景于民,西溪湿地的绿意空间不断拓展,免票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了5.79平方公里,“双西绿道”“环西溪绿道”等惠民举措正在推进。
“西溪模式”是杭州创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一个缩影。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
一直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并严格执行推进。
划定保护红线。杭州编制并实施《杭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07—2020)》,形成以“三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七湖(西湖、千岛湖、青山湖、南湖、湘湖、白马湖、三白潭)一河(运河)一溪(西溪)多点”为基本格局的湿地保护体系。同时开展《县级湿地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划定湿地保护红线159万亩,90%以上湿地被划入湿地保护红线,得到严格保护。
修复湿地生态。2002年以来,杭州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保护工程,走出了一条杭州特色湿地保护利用的路子。修复了钱塘江河口湿地,开展富春江、钱塘江、千岛湖二江一湖湿地生态修复,沿江沿湖两岸的景观改造,为湿地物种栖息创造了良好环境。
此外,杭州还普及宣传教育,强化研究监测。2010年以来,连续10多年实施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项目。通过对湿地内植物植被、鸟类、昆虫、兽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监测,获得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变化情况,为国际重要湿地生态修复研究、生态保护绩效评价和公园保护、建设、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如今,杭州又举全市之力,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全市成立了工作专班,确保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杭州市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全市湿地率不低于8%,湿地保护率达到60%以上,全面达到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指标要求,成功创建国际湿地城市。
按照国际湿地城市的申报要求及创建理念,杭州市林水局将结合城市资源、文化特色,在推进实施《杭州市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县级湿地保护“十四五”规划。同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制度、巩固提升湿地资源保护、优化完善湿地分级体系、全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广泛开展湿地宣传教育等,构建湿地保护空间大格局,让美丽湿地成为人民共享的绿意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将按照《杭州市湿地保护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重点推进实施西湖西溪一体化提升工程、千岛湖提升工程、湘湖修复工程、铜鉴湖保护工程、北湖湿地保护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强化水域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推动市域小微湿地生态修复,增强市民获得感。(赵向往)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