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 塞罕坝主攻森林提质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部东北方向,一棵落叶松兀自挺立,20余米高,树龄超200岁。
这是塞罕坝的“功勋树”。60年前,它给了初代林场人“有一棵松就会有亿万棵松”的信心;60年来,它见证了塞罕坝从茫茫荒原到百万亩林海的跨越。今天,它激励着新一代林场人再接再厉、二次创业。
一场秋雨过后,林场碧空万里,空气格外清新。8月22日清晨,伴着些许寒意走进七星湖湿地公园,远处青山叠翠,近处绿草如茵,尽享生态之美。
靠着三代人接续奋斗,林场建成了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目前有林地面积115.1万亩,林木蓄积量1036.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82%。
好生态带来好发展。林场通过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打造了七星湖、亮兵台、塞罕塔、木兰秋狝园等18处景点,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生态旅游,每年实现社会总收入超6亿元。
然而,塞罕坝人并没有被火热的旅游业冲昏头脑,而是将二次创业的重点放在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上,朝着构建健康、稳定、高效森林生态系统的目标前进。
位于林场千层板分场的樟子松大径材培育示范林,左右两边的林子形成鲜明对比:经抚育的部分透光性增强、长势良好,未经抚育的部分密度大、树势弱,有不少被压木、濒死木甚至枯死木。
作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樟子松在林场建立不久便被引种到塞罕坝。“这片松林营造于1967年,初植密度每亩333株,之后经过多次抚育间伐,筛选并确定了目标树,同时采取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天然落种更新,保护林下灌木及草本,形成异龄复层结构。”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院长黄选瑞介绍。
2022年调查显示,该示范区成熟的樟子松平均每亩15株,胸径32.4厘米,蓄积量每亩8.5立方米。林场计划对示范区的林下天然更新树种进行定株抚育,对上层樟子松继续实行大径材目标树管理。
“早期林场条件有限,造林树种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林分结构单一。”塞罕坝机械林场场长陈智卿介绍,为营造健康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林场大力开展混交林建设,实施森林抚育盲区清零活动,“今年,林场计划完成森林抚育11.4万亩,其中包括1.3万亩抚育盲区清零攻坚任务。预计全年可营建混交林2万亩。”
提升森林质量,林场早有行动。
20世纪80年代初,林场大规模人工造林基本结束,全面进入以森林经营为主、造林为辅的时期。1982年,林场制定了第一个森林经营方案,此后每10年更新一版。每一次更新,都瞄准新需求新问题进行针对性调整。
在多年实践中,林场总结出大密度初植、多次中间抚育利用和主伐利用相结合的人工林经营路线,创造出造林、幼抚、定株、修枝、疏伐、定向培育、择伐、林下更新等循环有序的森林培育流程,整理出一套适合塞罕坝林分特点的森林经营模式。
2012年,林场被国家林业局定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试点单位。2020年,被确定为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截至2021年,林场累计抚育森林300余万亩次,森林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提升森林质量是第一步,守护好才能长远发展。
“确定方位、转动罗盘、调整指针、查看度数,再按照数值在方位图上用卡尺测量距离,就能更准确地判断火情发生地。”今年初,林场给望海楼瞭望员刘军、王娟夫妇配备了两个防火新装备——罗盘和方位图。如今,他们操作起来已十分熟练。
林场全域、全年、全员防火,每年春秋两季为防火戒严期。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防火指挥中心主任彭志杰介绍,林场落实林长制改革,建立了全覆盖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和“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草原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同时,在不同位置的海拔高点建设了9座望海楼,防火戒严期瞭望员24小时值守。
“我们正组织新建林火视频监控15套,建成后林场林火视频监控将达58套,实现林区高空林火监测全覆盖。”彭志杰说。
除了火,林业有害生物也是威胁塞罕坝森林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据2000—2019年数据统计,塞罕坝每年发生有害生物面积超过16万亩。近年来,随着松材线虫病危害范围扩大,塞罕坝百万亩森林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为此,林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林业有害生物测报、防治和检疫体系,同时投资3820万元,实施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及监测设施建设项目、塞罕坝机械林场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控能力提升建设项目,全面加强防控能力。
随着森林提质、管护升级,塞罕坝不仅刷新了生态颜值,也增加了经济价值。
据中国林科院核算评估,林场森林湿地资源资产总价值231.2亿元,每年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155.9亿元。通过发展绿化苗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林场年主营收入26.4亿元,带动周边4万余名百姓受益。
如今在塞罕坝,青山变金山,连林子“呼吸”都能卖钱。
8月23日,在塞罕坝降碳产品价值实现暨金融机构授信签约仪式上,12家企业购买塞罕坝机械林场等8个降碳产品,实现价值转化2460.59万元。
据中国林科院估算,塞罕坝百万亩林海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86.03万吨,相当于中和86万辆家庭燃油轿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目前,塞罕坝林业碳汇项目已成功在国家发改委备案474.9万吨,保守估计经济收益可超亿元。林场已完成碳汇交易16万吨,实现收益309万元。陈智卿说,林场将通过科学营林,增强林草碳汇储备能力,开展林草碳汇监测,进一步推动林草碳汇交易,实现“以绿促绿”的可持续发展。
塞罕坝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也是这一代塞罕坝人的责任。
陈智卿表示,林场将继续在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提升森林质量、推动绿色发展、增强碳汇能力等方面大胆探索,力争到2030年,林场有林地面积达到12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60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6%,让森林生态系统更加健康、优质,生态服务功能显著增强,让塞罕坝精神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二次创业,塞罕坝起步稳健、未来可期。(刘倩玮)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筑牢野生动物保护的法治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