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多元协调发展
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天子山景区 曹云摄
日前,2021—2022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与森林旅游分会年会在内蒙古阿尔山举行,“双碳”目标下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同期举办。
1982年,我国首个国家森林公园成立,今年适逢森林公园事业发展40周年。经过40年稳步快速发展,森林公园事业更加积极、深度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林草发展大局,更加注重开放、融合发展,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次研讨会上,专家们重点从我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40年发展历程、森林碳汇能力贡献、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森林康养等不同视角,探索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新模式,探讨新时代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多元协调发展全新内涵。
40年发展成就非凡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1982年成立,揭开了我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发展的序幕。建园40年来,公园已累计接待游客65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48亿元,解决社会就业近30万人。
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兰思仁的报告《从“木材林业”到“休闲林业”》聚焦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发展历程,从起步阶段(1982—1990)、探索阶段(1991—2000)、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和提升阶段(2011—2020)4个阶段,简要总结不同时期产业发展呈现的鲜明特色、发展成就。
发展森林旅游、壮大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变了以往国有林场只能依靠财政拨款过日子的被动局面。
到快速发展阶段时,全社会对森林旅游的重视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种投入不断增加,公园数量快速增长,森林旅游市场逐渐成熟,森林旅游协同发展体系基本形成。
森林旅游在提升阶段,品牌建设、规范管理、优化服务等提上日程,相关法规更加完备、健全,森林康养开始红火,森林公园的自然保护地属性基本确立,“进入到‘保护’和‘旅游’协调发展的新阶段”。
“完成于2019年的国有林场改革,建立了公共财政支持机制,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林场的生存问题,森林公园从国有林场的生存压力中解脱出来,客观上朝着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方向迈进了关键一步。”兰思仁说。
他认为,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的40年体现了从“木材林业”依次转向生态林业、休闲林业和多功能林业的发展过程,森林旅游也从林业的附属功能依次转向林业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林草支柱产业,社会影响、行业地位日益提高。
在总结4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时,兰思仁认为:保护优先是发展的基础,转变观念是“总开关”,适应市场是原动力,创新机制是关键。
如今,森林公园已不再仅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森林旅游也向着森林康养等更高品质业态提升,森林公园事业正走向功能多样化。
内蒙古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驼峰岭天池 曹云摄
助力“双碳”战略实施
“双碳”目标下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高质量发展是本次研讨会主题。
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提出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
碳中和就是通过节能减排、植树造林等途径,抵消人类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固定在植被、土壤中,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的报告《森林碳汇和碳贸易在“双碳”战略中的作用》聚焦我国森林碳汇能力。他指出,更有效、持久地吸引、存贮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途径来实现。
实际上,我国森林碳储量一直在稳步增长。全国第七、八、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依次为78.11亿吨、84.27亿吨、91.86亿吨。
“相关研究表明,2001—2010年,我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固碳2.01亿吨,相当于抵消了同期中国化石燃料碳排放量的14.1%。其中,森林生态系统是固碳主体,贡献了约80%的固碳量。”尹伟伦说。
因此,实施“双碳”战略,除采取改变能源结构、改进减排技术等工业措施,在难以达到零排放的条件下,保障和提高森林植被固碳能力对实现碳中和具有关键作用。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主力,森林质量提升是森林固碳能力提升的根本措施,森林经营进入碳汇生态产品的时代。”尹伟伦在总结发言时说。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景区如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理事长杨超在开幕式发言时指出:一是大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低碳、环保、无废理念等融入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景区建设;二是加强园区森林经营,进而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质量、提升森林碳汇能力。
助力“双碳”战略实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景区大有可为。
四川瓦屋山国家森林公园兰溪瀑布 吴玉军摄
自然保护地的新作为
森林公园是旅游目的地,更是自然保护地。
2019年6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意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将自然保护地按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等3类,森林公园归属于自然公园类别。
自然保护地的生态旅游该如何开展?对此,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旅游学院教授钟永德在《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政策思考》报告中,提出4个问题:生态补偿够不够?多少游客算多?多少门票算贵?历史问题怎么办?
保护与开发利用,其实一直是广受关注的热点。在分析“多少游客算多”时,钟永德提出:生态旅游排斥规模接待设施吗?生态旅游必须是小规模的吗?
他指出,美国国家公园游客很多,每年近3亿人次。在报告中,他还引用了一些相关报道素材:中国人开始喜欢美国国家公园,2016年美国国家公园游客7%来自中国,为亚太地区造访人数最多的地区;同时,中国游客在美国国家公园平均每消费1美元、在国家公园外会同时消费85美元,而其他国际游客则为公园内1美元、公园外50美元。
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为美国国家公园发展提供了重大支撑。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经验是总体放宽、局部控制、加强监测,并估计在未来10年内还看不到有限制入园人数的需要。同时,为保护特定的自然资源,公园内某些区域如可供背包客徒步的荒野小径、同时涉及安全和环境的激流野漂等设定每天的人数限额,完全是必要的。”钟永德说。
在总结发言时,钟永德指出:生态旅游是自然保护地最好的利用方式,简单的进入限制和规模控制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可持续管理是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的关键,让自然保护地的自然资源真正服务每一位国民。
从自然保护地角度审视未来发展,公众期待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事业的新作为。
科学发展森林康养
毫无疑问,森林康养是森林公园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2019年,国家林草局、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2年建设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设1200处,向社会提供多层次、多种类、高质量的森林康养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森林康养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景观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并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疗养、健康养老的服务活动。
“森林康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森林旅游,而是基于森林环境的保健功能、满足人们新需求的高端产品,缺少科技支撑的概念炒作和开发都难以持久,也与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不匹配。”北华大学林学院教授王洪俊说。
他提出,森林康养基地营造、场地设计、课程规划、森林康养师培训、效果评价等都需要科学研究支撑,在实际运营中要区分消费人群、明确类型和特征并针对性地建立森林康养产业服务体系。
概念热、理论研究不足、行业标准欠缺等,表明森林康养虚火甚旺。
不同植物种类、不同时段、不同地区等,森林康养体验有何不同?效果有何差异?如何规划森林康养功能分区?如何更科学、精准开展森林康养活动?
王洪俊建议,开展森林康养保健因子动态变化研究并进行预报。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刘苑秋的报告《庐山森林康养要素动态特征与适宜性评价》就是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报告中,刘苑秋及其团队选定空气悬浮颗粒物、空气负氧离子、氧气含量、植物挥发物等森林康养主要指标,其他还包括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在此基础上,形成人体综合舒适度指标,为开展森林康养活动提供可靠、量化的科学依据。
她介绍,在庐山,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在春秋冬三季的早晨和傍晚高、中午和午后低,夏季则早晨和上午高、中午和下午低;从海拔看,500米以上、500米以下浓度等级分别为一级(空气非常清新、对健康很有利)、三级(空气清新、对健康有利)。
同样,植物挥发物也存在时空变化规律。日本柳杉植物总挥发物(含有益挥发物)种类数量最高值出现在中午和下午,香樟、毛竹则为上午;从季节变化看,植物挥发物(含有益挥发物)种类数量春夏季高于秋冬季,日本柳杉夏季明显高于其他季节,而香樟、毛竹则春季最高。
“不同树种挥发物保健功能潜力各有不同,在所选的3个树种中,有益挥发物浓度年均排名为:日本柳杉80.08%、香樟43.01%、毛竹7.66%。日本柳杉是挥发物保健的最优树种。”刘苑秋说。
类似的细化指标研究还有很多项,刘苑秋在演讲时一一予以细致介绍。
从时空、林分、树种等不同角度展开科学研究,根据区域森林康养要素空间、时间分布特点进行基地功能区划分、开展不同类型康养活动,就能科学提高康养基地建设水平、精准提供康养服务、切实提升康养功效。
有科学研究作为理论支撑,森林康养一定能行稳致远,为森林公园高质量发展开创全新的发展空间。(曹云)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