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修复和草业发展需要一颗动力澎湃的“芯”
日前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草种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视频直播在线观看超过11.5万人。在线下主会场,来自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以及九三学社中央的有关代表与相关科研院校的专家,围绕“乡土草种与草原生态修复”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研讨会受到如此关注的原因很简单。
我国是草原大国,也是草种业弱国,草原生态修复与草业发展需要一颗动力澎湃的中国“芯”。正因如此,研讨会主办方和承办方——中国林科院、国家林草局草原研究中心和中国林科院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确定研讨会重点聚焦两个方面:着眼种质资源,突破育制种各环节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提高草种业发展水平;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推动草种业在草原保护修复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草种业系统性短板突出
近年来,我国草种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发展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草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尚不健全,种质资源精准鉴定明显不足。我国是世界草种质资源保存大国,但是草种质资源鉴定工作滞后,在保存的8万多份种质资源中,完成精准鉴定的不到1万份,造成我国草种质资源利用率不足3%。
二是优良草种培育与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原始创新性技术。目前通过国家审定的草品种仅651个,美国在国际上登记的禾草品种有5000多个。我国在生物育种领域属于技术研究的活跃者,但专利质量整体不高,处于技术追随位置,突破性技术较少。
三是产业化组织体系不完善,远未形成有效竞争力。我国草种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草种进口依赖度居高不下,草原生态修复急需的乡土草种生产严重短缺。目前,我国草种业企业多以贸易为主,与国外种业企业相比存在明显弱项,亟待形成种质资源挖掘与创新、基因挖掘、新品种培育、专业化制种、种子加工、产业化应用等全链条草种业组织体系。
四是草种管理有待加强,需要体制机制创新。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草种认证制度,国产草种质量得不到保证。草种生产和销售环节还存在漏洞,引进草种来源不明、未进行隔离试种、引进草种适应性差等问题时有发生。
作为国家种业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草种业健康、高质量发展,不仅是改善我国生态的基础保障,也是有效实施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保障。从我国的粮食安全现状看,现阶段的粮食安全事实上主要是饲料粮和蛋白质供应的安全,而草原是肉、奶制品的重要来源之一,草原健康直接关乎优质安全食物的供给保障能力。当前主粮种业已基本实现95%以上国产良种覆盖,相比之下,草种业系统性短板则更为突出,草种严重依赖进口,草种业发展相对滞后,国产草优良品种覆盖率极低,科技优势远未转化为产业优势。
夯实我国草种业发展基础
一粒小草种影响着大安全,必须把草种的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实现草种业种源自主可控、产业自立自强,这是此次研讨会与会者的共识。
为推进我国草种业高质量发展,会议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夯实我国草种业发展基础。
一要实施国家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战略,夯实草种业发展基础。协调管理部门、科研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多方力量,不断加大草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力度,构建多层次收集保护、多元化开发利用的新格局。要探索建立“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模式,稳定支持草种质资源库建设和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工作,发掘出一批优异新种质和重要基因,为培育突破性草优良品种,提供高质量的育种新材料。不断提高我国草种特别是乡土草种质资源创新与产业化利用能力。
二要实施草种业强企战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定位。企业强则产业强,以草种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带动草种产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培育我国的草种业领头企业,集中高端人才、先进技术、研发资源,使草种业综合创新效率不断提升。另一方面,合理加大对草种业高科技创新公司的扶持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草种产业,促进创新型草种企业在技术上抢占先机。如何把具有一定基础的草产业企业打造成在草种科技研发、草产业技术和相关领域的旗舰企业,需要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关心、支持、扶持、机制化创新等方面做好工作。
三要推进监管制度现代化,加强行业管理。继续健全完善草种研发、生产、销售等各环节相关管理制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草种行为。完善种子检测体系,开展草种子质量认证,不断提高国产草种的产量和品质,推动国产草种进入国际市场。
四要以场景应用需求为导向,强化机制创新。要搭建草高效育制种技术研发平台,布局草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不断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易机收的突破性草品种,增强我国草种育制种创新基础研究水平与技术创新能力。要推动草种企业和科研单位建立激励有效、约束有力、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资源、人才、技术向草种企业聚集,切实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和“产学研”深度合作。
专家学者为草种业发展建言献策
为高质量地推进我国草种业发展,参会专家学者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晓风建议要加强我国草基础生物学研究,为高质量推进草育种研究夯实基础。要借鉴作物育种新理论、新技术,创新分子设计育种理念,利用新技术构建现代高效育种体系。建设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育种基地和技术平台。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志标建议,国家尽快启动草种生产基地建设项目,要特别关注我国本土育成的品种和乡土草种。针对生态修复用乡土草种,建议简化品种审定程序。要加强支持草种业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尹伟伦建议,应以生态建设实际需求为导向,加快推进野生乡土草种的选育、规模化繁育和产业化利用研究,从全产业链角度快速攻关草种业各环节卡脖子技术,创新草种业产业发展模式,实现我国草种业高质量发展,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草产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王辰 钱永强)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这颗卫星,期待你的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