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海 芦苇青青鸥鹭鸣
七里海湿地的候鸟。于伯军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天津七里海湿地是鸟类迁徙线路上的重要歇脚地,也是京津冀地区重要的生态资源。
近年来,通过环境综合治理和多种保护措施的实施,七里海湿地的鸟类得到有效保护,种类越来越多,从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258种。
盛夏时节,一场大雨后,天津市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顾问于增会忽然想起:七里海警务站门前半米高的灌木丛上有两个新搭的鸟窝,不知道里面新孵出的4只棕头鸦雀怎么样了。他赶紧给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巡查巡护支队支队长韩克武打电话,得知幼鸟安全,才放下心来。
80岁的于增会担任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顾问已有17年,从湿地修复工作持续推进到野生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多,他是见证人之一。“我们也是意外发现,棕头鸦雀在警务站门前的灌木丛上筑了巢,还孵出了一窝幼鸟,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于增会说。
形成湖中有岛、岛上有湖的生态布局
青蒿、苣菜、地肤,郁郁葱葱;罗布麻、旋复花、红蓼,争奇斗艳……夏日的七里海,湿润的空气里混着花草的清香。于增会介绍:“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分为实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越往里走珍稀鸟类越多。”
继续前行,苇比人高,满眼皆绿。“这就是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模样。雨后钻进芦苇荡找蘑菇,处处闻鸟鸣。”于增会说,后来“水干鱼净鸭子飞”,鸟类也越来越少……
为了让七里海恢复成昔日的“大氧吧”,天津市宁河区制定《七里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规划(2017—2025年)》,实施水源调蓄、苇海修复、鸟类保护等一系列修复工程。对13万多亩芦苇、水面、土地实施集中保护管理;疏浚河道37公里;恢复植被2万亩;使湿地水域覆盖面积增长50%以上……七里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鸟类品种已由10年前的182种增加到当前的258种,每年停留的数量也由20万—30万只增加到近50万只。
如何让这些鸟儿觅食、栖息更方便?七里海管委会根据鸟类生活习性,新建、改建了20处共100个鸟岛,形成湖中有岛、岛上有湖的生态布局。
“岛中湖”分浅水区和深水区。通过科学控制水位,营造了1.5万亩浅水区、1.3万亩深水区。浅水区中布有高低错落的浅滩,适合东方白鹳、苍鹭、白鹭等觅食;深水区适合天鹅、海鸥、野鸭、鸬鹚等游憩、觅食。
常态化巡护,守护鸟儿安全
每天早上8点左右,韩克武都要围着七里海巡逻一圈。“不仅要保护鸟类不受伤害,还要带领队员观测鸟类,掌握不同鸟类习性。核心区日常巡护不能打扰鸟儿,主要是通过望远镜观察、摄像头监控。”韩克武说。
为确保湿地生态安全,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起了全长49公里的环海围栏及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对湿地核心区的封闭管理。巡护队伍每天坚持常态化巡查巡护,重要地段设卡口,及时发现、制止和查处捕鸟、破坏湿地等行为。在人工巡护之外,湿地各重要点位建有视频监控设备,全天24小时由工作人员盯守,还配备了1台侦察无人机,时刻守护保护区内鸟儿的安全。
前年冬天,韩克武带队巡护时,发现一只东方白鹳孤零零地趴在冰面上。意识到不对劲,韩克武立即向这只东方白鹳跑去,“东方白鹳生性警觉,它看到我们只是挣扎了一下,就又趴了下去,一定是受伤了。” 这只受伤的东方白鹳被及时送到了救护站,很快,它就恢复了健康,被放归野外。
如果赶上春秋迁徙季,要识别、计算鸟群的种类和数目。“必须稳、准、快。为了不打扰鸟儿,停留观测、拍照的时间越短越好。”韩克武说,天津是鸟类迁徙线路上的重要节点,七里海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歇脚地,“过去看到几只像东方白鹳这样的稀有鸟类都特别激动,现在越来越多,再看到都不觉得惊讶了。”
“2020年10月以来,天津共监测到5000多只东方白鹳迁徙过境。”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
爱鸟护鸟,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如今的七里海,爱鸟护鸟意识日渐深入人心。2018年深秋的一天,七里海警务站一名辅警发现水边芦苇丛中有两只大鸟连续几天没有飞走。请教专家后,确认是受了伤的黑天鹅,需要救助。很快就要进入冬季,为了保护好它们,工作人员每天喂食,并在岸边给它们搭建了栖息地。伤好后,黑天鹅能飞了,却没有离开,留了下来。
群众爱鸟护鸟的感人故事也有很多。3年前的一天,七里海旁边的大坨村一名村民下地干活,发现自家承包地里有两个鸟蛋。在远处等了很长时间也没发现有鸟儿看护,担心这两个鸟蛋被破坏,他就把它们带回家,让自家的老母鸡孵了出来。两只小鸟在家里渐渐长大,一天早上,它们忽然飞走了。
“可能是恋恋不舍,下午它们又飞回来了,但其中一只降落时受了伤。这名村民联系七里海管委会,并将两只鸟送来。经过鉴定,确认是斑头雁。养护10多天后,鸟儿被送到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放飞。”于增会说。
七里海管委会副主任吴成义介绍,工作人员会定期到周边村镇入户发放明白纸,科普鸟的名称、种类、保护等级,还有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持续不断的宣传提醒,群众的爱鸟护鸟意识不断提升,遇到受伤的鸟儿会主动联系管委会,一些珍稀鸟类得到救助回归自然。”于增会说。(人民日报记者 武少民 龚相娟)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