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资讯网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中国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开辟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2022-05-23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45

国家植物园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揭牌,当日,游客正在国家植物园入口处参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新华社北京5月23日电(记者白舸、高剑飞)从能活到2000岁的千岁兰、花序之王巨魔芋到世界上最大的种子海椰子,国家植物园不仅是中国国内唯一拥有这世界三大温室旗舰物种的植物园,也是中国国家植物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使命。

国家植物园“内外兼修”。多姿多彩的植物除供科学传播、园艺展示、生态休闲外,还有核心的“隐藏功能”,如植物迁地保护、科学研究等,国家植物园未来将成为国家植物战略资源储备中心。

国家植物园规划总面积近600公顷,分南北两园。南园依托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建设,以科研实验为主,侧重于植物基础科学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研发;北园依托北京植物园建设,以迁地收集、科普、展示为主,侧重植物应用研究、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等。

据介绍,南北两园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建有牡丹、睡莲、野生蕨类植物等6个国家花卉种质资源库;拥有亚洲最大的植物标本馆,馆藏标本280万份。

4月18日,游客在国家植物园入口处参观。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叶建飞表示,国家植物园是国家植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基地,代表国家迁地保护的最高水平。

植物迁地保护是国家植物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方式。

“迁地保护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把珍稀濒危物种引种到植物园中露地栽培或者温室栽培,更重要的是对濒危物种开展科学研究,针对濒危因子开展人为干预,在个体数量上和遗传多样性上开展保护工作。”国家植物园科普馆馆长王康博士说,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植物园会有序开展物种野外回归工作,促进野生种群的健康恢复。

国家植物园的建设把迁地保护作为工作重点,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对物种的就地保护给予有力支撑,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中发挥重要衔接作用。

王康表示,国家植物园有专业的植物学家团队和先进的实验室设备,在这样的条件下开展物种迁地保护工作是最高效、最有利、最经济的。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中国提出本着统筹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

2021年10月21日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内拍摄的黑颈鹤。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国家植物园体系是由国家植物园和若干区域性综合植物园组成的、覆盖全国主要气候带与生态系统类型的迁地保护研究网络。据统计,中国现有约200家植物园,初步构成了中国的植物迁地保护网络。

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表示,当前,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国际社会仍需付出巨大努力。中国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长周志华介绍,未来将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本着统筹谋划、科学布局、保护优先、分步实施的总思路,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中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中国林都:林区不伐木 林下找出路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