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防控筑牢野生动物安全防火墙
“十三五”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各级林草主管部门积极贯彻国家林草局关于H7N9亚型禽流感、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等防控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能力建设和国际交流,为保障国家生物安全构筑了一堵坚实的“防火墙”。
监测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实现点、面、网互联互通和信息及时传输。赋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职责,目前全国已建成以720个国家级监测站为主体,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完成了信息直报系统向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研发并运行了配套的“管理系统App”和“采集系统App”,并通过对野生动物疫情、主动监测预警等进行大数据关联分析,初步建成了可视化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感知平台,目前该系统共有用户5000余个,完成了监测“面”的延伸。各地累计派出专家组、应急处置专业队伍等近3000人次,及时发现、妥善处置了1715起野生动物异常情况,发挥了现有监测“网”的效能。
着力提升主动监测预警水平,有力提高实时分析、集中研判、趋势预测能力。将主动预警试点转为常态工作,聚焦禽流感、非洲猪瘟、小反刍兽疫等野生动物重点疫病,优化预警站点布局,强化样本采集和实验室检测质量监管,初步构建主动监测预警新发展格局。在重点区域、重点时节共计采集样品20余万份,分离到禽流感病毒300余株,首次在活体野猪中检测到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初步掌握了全国野生动物集中分布区域、重点物种携带病原体时空分布情况。积极配合开展中国-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新冠病毒溯源,对武汉市、湖北省和周边省份以及全国重点省(区、市)采集的近300个物种、5万余份的野生动物样本进行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并对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期间采集的35个品种、1914个野生动物血清样本进行了回溯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全国应对国际舆论、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了重要支撑。密切跟踪国内外野生动物疫病发生动态,健全完善趋势分析研判机制,充分发挥专家专业支撑作用,深入分析和研判月度、季度、年度野生动物疫情发生趋势和防控对策。
规章制度体系逐步健全,制定出台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突发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开展了多层级的应急演练,并通过演练不断总结完善应急预案。各地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修订、完善了领导责任、岗位责任、应急值守、保密管理、人员安全防护、应急响应等管理制度。有序推进《陆生野生动物疫情分级通则》《野生鸟类禽流感主动监测技术规程》等10项行业标准制定。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科技项目上升为国家级重点项目,参与科研项目的广度深度、人员受众规模空前。会同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卫生健康、海关、军队和有关科研单位开展了“迁徙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传播风险研究”等8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应急课题研究和“藏羚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播机理与风险分析”等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局重点科技研发项目。由生物灾害防控中心牵头,联合中科院动物所等11家科研院所、省级管理机构和高新企业成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控国家创新联盟。
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扩展,充分展现负责任大国形象。与俄罗斯、韩国、美国等国家签署了野生动物疫病防控合作备忘录,组建了亚太地区野生动物疫病合作网络,搭建了国际、国内顶尖专家共商野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的交流平台。定期召开野生动物与公共健康国际研讨会、亚太地区野生动物疫病国际会议,积极参与野生动物疫病与同一个健康国际研讨会和野生动物疫病协会国际年会。组织专业人员赴俄罗斯、巴西、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家开展跨境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培训。
通过技术培训、突发疫情应急演练和科普宣传,营造了良好的群防群控氛围。围绕野猪非洲猪瘟防控、主动监测预警等重点内容,举办了13期国家层面、60余期省级层面的技能培训班和疫情应急演练。制作了候鸟禽流感、野猪非洲猪瘟防控等12部系列科普宣传视频,编制了《探秘野生动物与病原体》等科普书籍,广泛开展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生物安全科普宣传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通过视频播放、摄影展览、知识讲座和发放宣传资料等宣传手段,向公众普及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知识。(彭鹏 刘衍 关政昊)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