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叶猴科学研究再获新成果
5月7日,继2021年首次获得白头叶猴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其适应石山高碱性环境的研究成果之后,广西科研人员在白头叶猴的微观研究成果上再次取得突破。
日前,广西陆生野生动物救护研究与疫源疫病监测中心阙腾程高级兽医师科研团队联合广西医科大学和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团队在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细胞和感染微生物学前沿》,SCI影响因子5.293)学术期刊上发表了“Comparative Gut Microbiome in Trachypithecus leucocephalus and Other Primates in Guangxi, China, Based on Metagenome Sequencing”(《基于宏基因组测序比较白头叶猴及其他灵长类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科研论文,再一次奠定了广西在白头叶猴基因领域研究的全球前沿地位。
该研究通过对白头叶猴肠道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分析,并与其他灵长类动物进行比对分析,首次揭示了白头叶猴肠道菌群与特殊膳食、环境的相关性,并对适应石山环境的生理机制进一步研究。研究分析表明,白头叶猴肠道的微生物组多样性高于其他灵长类动物,关键的微生物组为厚壁菌门、梭菌纲、毛螺菌科、梭菌属、瘤胃球菌,与纤维素的消化降解有关。白头叶猴肠道有10个属的微生物群,比其他灵长类动物肠道更为丰富,且大多为高温微生物群。功能分析表明,白头叶猴和其他灵长类动物相比,体内能量合成相关通路和糖代谢相关通路相对丰度低,这种现象可能是食叶灵长类动物对低能量饮食的适应机制。
目前,白头叶猴野外种群的保护已取得较好成效,种群数量有所增长。但是,因白头叶猴是从低种群数量中恢复,往往存在环境、基因遗传等多种因素限制。通过对白头叶猴肠道微生物与机体的协同进行研究,提出对保护原生态重要性的建议,为白头叶猴种群保育、保护优先级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禹婷婷 吴嫒琼)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