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建设优化四川自然保护地格局
四川雄踞祖国西南,扼守长江上游、黄河之源,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自然遗产最精华的省份之一,具有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先后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525个,全省20.05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纳入保护框架,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60%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
2016年12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四川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抓手,积极探索自然保护管理新体制、新机制,加快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模式,四川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新格局呼之欲出。
国家公园打破体制藩篱
20世纪60年代至今,我国先后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其中四川46个,通过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开展人工繁育研究、野化放归实验,对大熊猫栖息地进行了保护修复,实现了野生和圈养大熊猫种群的恢复壮大。
然而,保护管理机构政出多门、设置分散,规划范围交叉重叠、多头管理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大熊猫保护管理水平的提升。栖息地碎片化、孤岛化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大熊猫种群健康仍然面临极大威胁。
建立跨省区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就是要打破体制藩篱,通过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真正解决九龙治水、管理割裂、栖息地破碎化等问题,实现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原真性、完整性保护。
大熊猫国家公园总面积27134平方公里,横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其中四川片区面积2017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4.36%,区内有1205只野生大熊猫,涉及7个市(州)20个县(市、区)119个乡镇,涵盖各类自然保护地66个。 试点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通过发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协同保护其他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在野外巡护中已发现其他同域珍稀动物1600余次。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会长冉江洪说,目前,在多种保护措施综合作用下,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部分种群实现恢复性增长,野生动物活动区域呈现扩大趋势。
大熊猫得到全方位保护
四川以主体责任推进体制试点,科学编制《四川省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四个保护”核心做法。
实施完整保护。合理划定公园边界,将最应该保护的地方保护起来。加强栖息地廊道建设,完成廊道植被恢复68平方公里,将碎片化的栖息地串联成片,优化大熊猫生存环境。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整体保护,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8平方公里,对公园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进行全面保护。
实施规范保护。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7个市州管理分局,厘清公园内原有保护地的编制、人员、资产、负债等情况,整合设立20个管理总站、103个管理站、1个巡护监测中心,落实在编管护人员688名,形成大熊猫国家公园1个管理主体、4级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管理、系统管理、分级管理、协同管理。
实施科学保护。建立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和大熊猫学院,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团队,瞄准保护宏基因组学、分子生物学、细胞学、遗传学等前沿科学开展基础研究,为500多只大熊猫建立DNA档案,建立大相岭、小相岭、龙溪虹口3个大熊猫野放基地。建立“天空地人”监测网络,实现对公园的数字化管理。
实施协同保护。创新提出“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新思路,引导形成“人退猫进”新格局。建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积极打造熊猫特色小镇、公园入口社区,适度发展特许经营、大熊猫友好型产业,缓解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全方位的保护措施使公园生态持续向好,大熊猫、雪豹、金钱豹等大型野生动物更多地闯入人们的视野,野性神秘灵动自然的生态之美让这片古老的土地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2020年9月,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的第三方评估验收。
自然保护地整体发展
试点带来启示,启示面向未来。
四川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果应用到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中,大范围、大尺度地整合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创新运行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完善政策支撑,加快建立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四川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四川省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方案》。省林草局组织开展了全面摸底调查,形成全省自然保护地“一张图”和《四川省自然保护地摸底评估报告》,成立由国内权威专家领衔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科学委员会,在全国率先开展保护价值评估和空缺性分析。
为优化自然保护地布局,四川在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黄河源等大熊猫和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区域,重点布局建设国家公园,更好地支撑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在红原、川滇、秦巴、大小凉山等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布局建设自然保护区,进一步加大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长江黄河干支流两岸保护力度。在成都平原区、盆周山地区、盆地丘陵区,重点布局建设自然公园,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观赏、文化、科学价值。
四川坚持保护优先,着重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发展冲突,为发展留出适度空间。城镇建成区调出人口262万人、集镇900平方公里、永久基本农田1500平方公里、矿业权800平方公里、人工集体商品林1300平方公里、重大项目地块200平方公里,保护与发展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当前,四川正在创建若尔盖国家公园和巴塘格木、理塘藏坝、红原瓦切3处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并按照“一个保护地、一套机构、一块牌子”总要求,加快建立健全全省保护地管理机构和管理体系。(记者张杨)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