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拂绿记:“双西合璧”后 人与自然如何共荣共生?
西溪且留下。2020年春天,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浙江杭州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成为杭州的发展方向之一。
杭州市随后启动的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工程,让“双西合璧,精彩蝶变”。
春风拂绿来,一年来,杭州以“双西”为底本,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和谐共生,努力建设展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高度发达的重要窗口,擦亮共同富裕的生态底色。
生态优先:一场生态与数字的变革
西湖和西溪,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犹如人间天堂的两颗璀璨明珠,是美丽杭州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标识。
如果说,西湖是杭州的“眉”与“目”,那么,西溪是杭州的“城市之肾”。
“合璧”以来,双西开展了一场联通生态与数字的变革。
一曲溪流一曲烟。西溪之胜,独在于水。在西溪原住民的回忆中,上世纪80年代湿地的水是能喝的。如今,湿地水还能喝吗?这是西溪湿地原住民蒋晨杰的牵挂。
回答这个问题,不妨先将目光投向2003年8月。
当时杭州启动了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多年来,杭州对西溪湿地的保护从未停步,让和蒋晨杰一样的原住民们的牵挂逐渐照进现实。在2020年举行的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推进大会上,杭州亮出十项硬招,“第一招”就直指西湖西溪的水环境和原生态保护修复。
如何用好西湖的治水经验,进一步强化西溪湿地水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是摆在杭州面前的第一道“难题”。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琳说,和西湖治理一样,西溪湿地的水环境提升也是一个系统的“大工程”。
单单是引配水一项措施,西湖是在数十年连续监测调查基础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优化引配水方案的。最后不仅实现西湖水体一月一换,还基本消除了换水死角。
和西湖一样,西溪湿地从2009年起也开始从钱塘江引水,但因来水含沙量较大,和市民群众对西溪湿地水质的期望值来比,还有一定差距。怎么办?
身处杭州这一数字经济第一城,西溪湿地抓住了数字检测这一“前哨”,一年来,用数字优势推进高效能环境治理。
2020年,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综合指挥保障中心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平台”建设,该平台实时监测的不仅是客流量,还有最重要的水质pH值、浊度等七个参数。为增加水的流动性,西溪试点通过暗管,将湿地内的野塘连通,并使用电子设备对水质进行24小时监测。
西溪水质改变虽肉眼不可见,但数字赋能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水质变化。
浙江自然博物院科学研究部主任陈苍松在西溪湿地开展生态监测工作已有十多年。去年以来,他明显感到,青蛙的数量增加了。
青蛙是对水质有较高要求的生物,细微的水质变化人类看不出来,但动物和植物可以。
711种维管束植物、898种昆虫、193种鸟类,西溪湿地在2020年交出了一张漂亮的生态报表。昆虫,比上一年增加了6种,鸟类比上一年增加了7种。
3月31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华水韭、长喙毛茛泽泻,共同“落户”西溪湿地,这也是西溪湿地首次引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经过多年的保护,西溪湿地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目前总体年均水质保持为Ⅲ类,核心区域可达Ⅱ类。这为珍稀植物的生长和各种鸟类的生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如今,西溪的每一处美景,背后都藏着数字化的助力。西溪还依托西湖的数字化管理基础,利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对比技术,对湿地水环境、珍稀动植物、保育区等重点保护对象,进行精细化监测,提升湿地生态大脑的管理水平,并探索与城市大脑的融合路径。
杭州市副市长缪承潮说,杭州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把西溪湿地作为“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践地,通过生态修复让西溪湿地再现青山绿水之美。
还景于民:一次开与合的较量
西湖、西溪姊妹以水相依的渊源,也是新时代杭州提出打造闻名世界、引领时代、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的底气之一。
2002年开始,杭州实行“西湖免费开放”。20年来,西湖的发展体现了还湖于民的价值。“双西合璧”后,西溪也进一步敞开怀抱,打开惠民之门,让更多的优质景区资源,向民众开放。
2020年10月29日,西溪湿地学习西湖经验,将绿堤免费向公众开放。西溪湿地免票开放区域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增加到5.79平方公里。绿堤免票开放后两个月,游客量达8.1万人次。
一年来,双西通过从票、船、路、车等多方面入手,加速一体化进程,实现了一张票通游、一艘船通航、一条路线通行、一辆电瓶车通达和一路数字公交通联的五项惠民成果。
“西溪湿地周家村和洪园交界处有一公里的石板路,被称之为‘最后一公里’”。蒋晨杰说,这条石板路打通后,东西区就连接在了一起,西溪湿地的电瓶车路线全面贯通。近一年来,他经常会听到游客反馈,在西溪湿地游玩比以前方便多了,观赏性更足。
游罢西湖,再游西溪,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随着西溪免票开放区域的增多,其“满堤柳色”的美景让更多老百姓欣赏。
深秋季节,西湖满觉陇沿途山道边,数千株桂花珠英琼树,百花争艳,香飘数里,人行桂树丛中,沐“雨”披香,别有一番意趣,至西溪又可见,芦花翻飞,远看犹如雪花满滩。
游客徐琼说,乘坐摇橹船,深入芦花深处,最能感受古人“短棹穿芦碕,四面都是水,屋在芦花上,船入芦花里”的闲情。静听风吹芦苇的簌簌声,伴随着悠扬的乐曲,是西溪湿地特有的体验。
在双西一体化进程中,景区进行了一次开与合的较量,这对市民的影响是由外到内,由表入里的。人水相亲的湿地水城呼之欲出。但还景于民,绝非无限制开放景区空间:“开”是为了还景于人民,“合”是为了还景于动物。
如今,西溪湿地划分为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部分区域只有工作人员监测和研究时才能进入,目的是为了保护湿地“动物居民”的休憩。
对于双西的未来,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翁文杰表示,将加速一体化进程,坚持惠民利民目标不动摇,加速“两西通道”“环西溪绿道”等惠民举措见效,景区将进一步凸显公园绿道漫步、博物馆观展、网红点打卡等“去景区化”特质。
厚植文化:实现气质精彩蝶变
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诗如画的双西图景,满足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愿望,将文化作为“内核”来提升的双西,也迎来气质的蝶变。
西湖西溪是杭州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所在,西湖西溪景区一直深挖文化内涵,讲深讲活文化故事,擦亮西湖西溪“明珠”。
“双西合璧”最江南,湖光溪影总相宜。翁文杰为“双西”谋划了文化方向。他表示,要讲好讲活水浒故事、爱情故事、创新故事,高标准展示西湖西溪深厚的文化底蕴、蓬勃的文旅活力,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东方文化精神家园”。
据悉,“双西合璧”后,西湖西溪景区正不断挖掘“宋韵留芳、爱情诗路、苏风流韵、北街梦寻、忠义传奇、金石魅力”等六大标志性文化项目。
“西溪且留下”。800多年前,宋高宗用5个字为这片独特的湿地留下了最好的“广告”。
2021杭州西湖西溪探梅节期间,由青年戏曲演员饰演宋高宗,携文武官员、妃嫔佳丽等几十人来到西溪赏梅踏春,古雅的国风场景、华美的汉服妆造,展现和传承了蕴藏于西溪的宋韵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目前,六大标志性文化项目正在加快进展,如宋韵留芳文化项目的内容之一,德寿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在2020年年底正式开工。在杭州亚运会前,一座原址原貌、原汁原味的德寿宫遗址公园将“穿越”古今,在世人面前精彩亮相。
双西之美,始于颜值,终于气质。春有微波如皱,夏有一池芙蕖,秋有火柿映波,冬有曲水寻梅的西溪湿地,于河渚街口的西溪湿地文创旗舰店将文化内涵开发为文创产品,“且留下”马克杯、“柿柿如意”口红等网红产品更是暗含着美好的祝愿。
生态优先,还景于民、厚植文化,一年来,西溪湿地有效运用西湖申遗和遗产保护经验,借力打响西溪湿地品牌,推动“双西”向“双遗”的跃升。
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强调,要坚持文旅融合、古今交汇、人水相亲,打造城市最美窗口。把推进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作为城市功能平台“中塑”的核心举措,使之成为都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空间、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空间,努力打造与国际化一流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城市会客厅”,推动城市公园向公园城市转变。
从双西发展来看,其呈现的不仅是杭州“湿地水城”的旖旎遐想,更是杭州在生态文明、生态制度、生态景观融合发展上全面先行示范的未来蓝图。(记者谢盼盼 童笑雨 江杨烨)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