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日益完善——从今春沙尘天气看我国荒漠化防治系列报道之一
3月中旬以来,两轮从蒙古国起源的沙尘天气先后登陆我国,对我国北方地区造成较强沙尘影响。
市民普遍感受,今春沙尘天气强度和频率比以往同期相对多一些。但因为预警预报信息超前精准,各方面都做好了应急准备,目前我国尚未发生因为强沙尘天气而造成的重大损失。
沙尘暴随时可能再次席卷而来,我国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正在一次次实战检验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逐步走向科学与完善。
沙尘暴灾害及时预警预报
3月的最后两天,北京市民明显感觉到沙尘天气大幅好转。
国家林草局发布的沙尘暴应急工作信息日报里也提到,31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中南部、陕西关中平原、山西中南部、江苏的部分地区仍有浮尘天气。
这是今年自2月下旬以来,国家林草局报告的第55期沙尘暴应急工作信息。
国家林草局和中国气象局从2003年起就建立起春季沙尘天气趋势会商机制。近年来,气象预警信息日益及时准确,国家林草局第一时间开展沙尘暴灾害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工作。两部门在重点预警期实时进行滚动会商,及时向社会发布信息。
数十张每半个小时发回来的静止气象卫星沙尘监测图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沙尘流动轨迹动图。通过这幅动图可以清晰看到,黄色沙尘从蒙古国起源逐步向我国北方地区移动的路径。
在每一份沙尘暴应急工作专报和周报里,有受影响的地区区位信息、人口数量信息、受影响土地面积,还包括气流的动向研判、发生原因等。根据卫星影像和地面监测信息综合评估,会有精确到时刻的气流移动轨迹、能见度情况、风力情况、PM10浓度预测等,这些信息对于沙尘暴灾害的防护和应急处置至关重要。
沙尘暴灾害应急技术实现“天地人”一体化
每一条沙尘暴应急处置信息的背后,都是天网、地网、人网的同步监测,是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与分析。
“天网”是指风云4号、葵花8号静止气象卫星和其他卫星数据。“地网”主要是沙尘暴地面监测站数据,包括PM10、TSP、降水量、温度、风速、风向等以及自建站监测数据。“人网”是我国在北方沙尘源区和路径区组建了一支近600人的信息员队伍,开发了信息报送手机客户端,实时共享地面沙尘信息。
天网、地网、人网汇聚的信息将通过大数据中心进行数据融合、挖掘与分析,进行沙尘天气时空无缝识别,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持续时间、移动速度和社会经济影响等进行评估。
“我们优化了沙尘识别算法,实现了沙尘夜间识别功能,让沙尘天气监测连续且精准。”国家林草局荒漠化监测中心孔祥吉介绍。
位于内蒙古澄口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沙尘暴地面监测站是沙尘天气应急处置的“关键哨口”,辛智鸣是一位已经在这里坚守15年的沙尘暴应急信息员。
辛智鸣告诉记者,机器自动监测风向、风速等自然因素,人工监测主要通过半自动仪器对沙尘总浓度、TSP 、PM10、PM2.5等数据进行监测。
这些数据经过搜集处理和监测员的综合分析,通过专门研发的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短信平台手机端报送国家林草局。
每次沙尘天气过后,辛智鸣都要登上50米高的铁塔采集沙源样本。这个铁塔在不同高度设立了18层的取样设备,有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每次沙尘天气过后,都要把这些沙尘样本搜集起来,对不同高度、不同浓度的沙尘进行比对分析。“我们希望这些样本研究能对沙尘暴灾害精准预警发挥作用。”辛智鸣说。
3月28日早上6点,河北张家口沙尘暴应急信息员张琼就赶到位于万全区李青庄村东的张家口沙尘暴地面监测站,进行沙尘观测。
张家口是首都北京的上风口,沙尘监测容不得半点马虎。张琼说,每年上半年都不敢离开张家口半步,时刻为沙尘暴应急做准备。
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能力逐步提高
正在建设的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管理平台将建立4个子系统,分别是沙尘暴感知数据支撑系统、监测分析与评估系统、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和感知服务系统,还将建立监测数据及产品库和灾害评估数据库。
随着这些平台的建立和完善,我国沙尘暴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将显著提升。
目前,我国以荒漠化、沙化宏观监测为主,年度趋势监测、定位监测、专题监测为补充的综合监测体系已经建立。作为正在建设的国家林草局生态网络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沙尘暴灾害应急体系正在逐步完善,未来将实现尘暴灾害应急工作更加精准、及时和智能,为沙尘暴应急处置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以5年为周期,我国进行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宏观监测,更新全国荒漠化土地“一张图”,全国沙化土地“一张图”。正在进行的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直接参与调查技术人员3000余人,建立现地图片库46.53万个,采集照片逾189.42万张,区划图斑数量5147万。(记者迟诚)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天保办调研福建天然林生态效益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