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生委员:努力解决林草行业未来发展中的难点和痛点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林草行业开启新征程的起点。在刚刚开幕的全国两会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向记者表示,未来的发展,林草行业要努力解决制约发展的难点和痛点。他在今年带来了“关于支持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续转产转型工作的提案”和“关于成立中国草原科学院的提案”两个提案。
在谈到关于支持做好禁食野生动物后续转产转型工作的提案时,刘东生说,2020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禁食决定”)发布后,各地区各部门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贯彻落实。截至2020年年底,对在养8444.58万只(条、头)禁食野生动物全面完成处置,对42424家养殖户补偿工作全部完成,兑付资金71.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6亿元),约80%养殖户已重新就业或养殖转型,工作总体平稳有序。四川、广西、海南、云南、重庆等5省(区、市)已明确农业农村厅为养殖转型转产牵头单位。同时,受禁食政策影响的养殖户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且大多是贫困群体,尤其是广西、湖南、江西、广东、云南等养殖量大的省(区),根据调研和养殖户信访反映的情况,禁食野生动物工作仍存在一些后续问题,需要帮助解决:一是转型转产帮扶措施尚未完全到位。据林草局对10个重点省区的527户养殖户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还有20%的养殖户未确定今后生产方向;少数养殖户损失大、债务重,转型转产、贷款还息等面临较大困难。二是部分地方仍面临资金问题。云南等部分财政困难的省区,因补偿资金严重不足,只能通过统筹方式解决补偿经费来源,相应导致了其他资金缺口。此外,资金缺乏也是帮扶措施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三是零星进京上访仍时有发生。虽然补偿工作已完成,但少数养殖户认为补偿标准低、养殖设施未纳入补偿范围,仍存在不满情绪。
为巩固禁食野生动物工作成果,引导养殖户开拓新的发展渠道,刘东生建议:
第一,继续做好转型转产帮扶工作。进一步夯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对转型转产和生活困难的养殖户持续跟踪、引导帮扶。一是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结合当地乡村振兴或农业发展项目,给予优先帮扶。二是金融部门根据实情研究出台延期还贷、减息降息的措施。三是林草部门持续跟踪转产转型实际情况,引导养殖户转向种养殖业、林下经济、林产品生产加工等产业项目,统筹生态护林员等林业公益性岗位,优先吸纳符合条件的养殖户就业。
第二,妥善解决遗留资金缺口和帮扶资金困难。对地方政府统筹资金用于补偿兑现所遗留的资金缺口和帮扶养殖户转型发展面临的资金困难,建议财政部继续加大指导和支持力度,适当予以补助。
在谈到关于成立中国草原科学院的提案时,刘东生说,我国是草原资源大国,草原面积位居世界前列。草原是我国北方和西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对防沙治沙、涵养水源、民族团结、边疆稳定、食物安全、乡村振兴、应对气候变化等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草原生态形势依然严峻,草原退化面积大、比重高,草原保护修复任务重、难度大。既要加大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又要科学合理利用草原,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有机统一,推进我国草原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坚强有力的草原科技做支撑。
刘东生指出,目前,我国草原科技工作十分薄弱,支撑能力严重不足。一是草原科学研究机构力量分散。目前我国草原科研机构分布在农业农村、有关大专院校等单位,总体上看力量分散、规模较小、合力不足。国家林草局作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主管部门,目前没有一家直属草原科研机构,在体制机制上制约了行政管理与科技支撑的有效衔接。二是草原科学研究缺少领衔机构。在自然资源研究领域,我国农、林、水等部门均设有国家级科学研究院,而作为占国土面积最大的陆地自然资源,草原科学研究还没有这样的领衔机构,与大国地位、科技需求不相称。这也是造成我国草原科学研究成果少、队伍小、经费缺、高层次人才不多的重要原因。因此刘东生建议,成立中国草原科学(研究)院,筑牢草原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理论和研究基础。(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