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沙治沙的“天津模式”
笔者日前从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天津市经过多年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沙化土地治理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天津市沙化土地面积17.4万亩,现有沙化土地均为轻度沙化土地,已无中度、重度沙化土地,防沙治沙工程取得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昔日黄沙满天飞、“春不保种、秋不保收”的沙区,如今已绿树成荫、林茂粮丰。
在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中,天津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两统一”优势,积极探索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的有效途径,形成符合自身实际的防沙治沙“天津模式”,在营造林和经营理念上更加注重实际效果,做到“质、量”并重,在保证完成“三北”营造林任务的基础上,提升造林绿化质量,打造亮点工程,注重色彩搭配和美化效果,实现数量与质量双提升;做到“多、效”兼取,实现造林绿化与市容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与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贫困帮扶和农民增收相结合,充分发挥造林绿化的多种功能、多重效益;做到“造、管”结合,通过实施工程造林,明确造林主体,落实造管责任,实现造管一体化,不仅要确保造林成活率,还要保证造林保存率,提高管护水平,使来之不易的造林绿化成果得以有效保护。
天津防沙治沙工程中北运河两侧建设的宽幅林带
统筹兼顾,加强领导
防沙治沙工程属国家重点公益工程,涉及社会各个方面,天津把防沙治沙工作纳入社会发展及造林绿化总体规划中,统筹兼顾,使防沙治沙工程同国土整治、改土治碱、水土保持等工程相结合。
各级领导把防沙治沙工作作为改善生态环境、为子孙造福的大事来抓,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措施。沙区各级政府始终坚持防沙治沙目标不变,换人换届不改目标,措施年年有改进,同时积极给予资金支持。
宝坻区口东镇八台港村在沙化土地上建起万亩桃园,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明确思路,大搞农田防护林建设
根据天津实际情况,天津市林业主管部门确定了“加快植被建设,减少地表裸露,提高防风阻沙功能,以津冀、津京边界和主要河流为框架,沿边界建设津西北防风固沙大型林带,沿主要河流,结合泛区治理,建设骨干林带,在重点风沙治理区退耕造林,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营造大面积生态林和经济林,在风沙防御区建设农田林网,构造津西北绿色固沙生态屏障”的总体思路。
按照这个总体思路,2001年以来,天津在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的同时,将津西北防沙治沙工程列入全市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主攻方向是加快植被建设,减少地表裸露,提高防风阻沙功能。同时把大搞农田防护林建设作为防沙治沙的重要手段,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省区县级公路和一、二级河道为依托,以大渠大路为骨架,相继营造林网5000余条,长万余公里,累计植树1000多万株。建设了以宝坻区牛家牌青南防风固沙林工程为代表的大面积成片林地工程、津西北防风固沙林带工程、10余条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及国省县道宽幅绿化带建设工程等。沙区林木资源大幅增加,高标准的农田防护林体系使风沙危害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绿树映村庄的良好格局。
蓟州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于桥库区水源涵养林
科学治沙,提高工程建设标准
多年来,天津充分发挥治沙专业部门的作用,把科技兴林、科学治沙作为治沙建设的重要措施,总结出符合天津实际的治沙模式并加以推广。
针对近些年天津气候异常干旱的实际,在防沙治沙建设中严格执行造林技术标准,大力推广节水抗旱综合技术措施,有效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为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天津组织造林专业队进行施工,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工程管理及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培养了一支懂技术、会管理的防沙治沙造林专业技术队伍,努力做到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突出重点、集中连片。
为把防沙治沙工程建成符合国家要求的高标准工程,天津按照国家重点工程技术标准,参照先进地区工程管理经验,为工程实施严格规范程序,做到按规划立项、按项目管理、按设计施工。
沙化土地区林木与经济作物间作
创新机制,调动各方治沙积极性
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相应的扶持政策是防沙治沙建设的重要保证。
天津在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把治沙造林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保证稳定的投资来源和渠道的同时,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的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筹集防沙治沙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沙区农民退耕造林,在资金补贴、土地流转、采伐更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发展速生丰产林、花卉苗木以及绿色产业,吸引个人、企业以及社会资金投入防沙治沙事业。在重点造林工程项目立项和国债项目安排上重点向防沙治沙工程倾斜,使防沙治沙工程在资金上有了保障。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武清为代表的区县把深化营林机制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采取了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的方法,实行“谁造谁有,合造共有”政策,大力推行林木拍卖、买断、承包、股份合作等多种产权改革,鼓励个人植树造林,把竞争机制引入治沙造林中,实行承包、买断、股份制等形式的达到90%以上,拓宽了造林融资渠道,调动了沙区农民造林治沙的积极性。
依法治林,保护沙区林木资源
保护好造林绿化成果是防沙治沙工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天津坚持一手抓治理,扩大植被;一手抓管护和执法,保护现有植被和建设成果。植树造林,“三分栽植,七分管护”,在林木管理上,层层建立管护责任制,主要形式有专业管护队、个人承包、树随地走、联户承包等,基本形成了林木管护专业化、制度化。各乡镇大都成立了规模不等的造林专业队,重点造林工程均由专业队栽植和管护,保证了造林质量,提高了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近年来,天津出台了《天津市〈森林法〉实施细则》《天津市征占用林地管理办法》等法规,一方面在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宣传《森林法》和《防沙治沙法》,提高群众爱林护林积极性;一方面加强林业法治建设,强化执法检查,实行依法治林,严厉打击各类毁林犯罪行为。对林木采伐全面实行限额管理,实行采伐许可证制度,有效保护了沙区森林资源。
防沙治沙实现多重效益
生态效益
通过在沙区实施大规模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小气候,促进了沙区农牧业稳产高产。特别是2000年以来,完成以津西北防风阻沙林带和宝坻青南万亩防风固沙林以及多处大面积治沙片林为代表的治沙造林几十万亩,没有植树的沙化土地已经由沙化耕地转变成了稳产农田。影响沙尘天气的沙源地大大减少,从而改善了沙区乃至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障了天津地区的生态安全,工程区扬沙天数和大风日数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明显减少。根据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资料显示,在20世纪70年代,天津市全年扬沙日数为14.9天,浮尘日数为8.8天,到2020年全市沙尘日数总计仅2天左右。
经济效益
随着越来越多的沙化耕地逐步转向稳产农田,沙区人民不仅夺回了土地,还从沙地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沙地上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如花生、芦笋、辣椒等,建温室大棚种植特种蔬菜,发展以食品深加工为主的乡镇企业,产品不仅满足城乡居民的需求,还远销国际市场。通过在沙地上栽种速生丰产用材林、经济林,推行林农、林苗、林药、林牧、林菌等多种复合经营模式,促进了沙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种植、养殖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调查显示,速生丰产林仅木材收入每亩每年达600—800元,经济林每亩年收入在数千元至1万元。
社会效益
造林治沙改变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既增加了土地资源,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改善了投资环境。当年在武清区港北营造的1.07万余亩防风固沙林,如今已建成港北森林公园;在宝坻区青龙湾营造的5970亩防风固沙林,如今列入天津自然保护区,并被划入生态保护红线。造林治沙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同时,培养了人们植绿、爱绿、护绿意识,促进了沙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段春祥 张晓飞 潘学东 陈曦 图片由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