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资讯网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守护大熊猫家园

2023-11-20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58

大熊猫妈妈带着幼崽在森林中漫步,步伐轻盈、憨态可掬;两只圆滚滚的大熊猫在草地上打滚,嬉戏玩耍、好不热闹;一只胖嘟嘟的大熊猫正在树下享受竹笋,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2023年4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野生大熊猫。

眼前的精彩场景,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红外相机传回的实时画面。镜头中大熊猫惬意的生活,让人身临其境,仿佛与可爱的大熊猫相聚于森林深处,一同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仅今年以来,抓拍到的大熊猫行踪就有50次,比往年同期大幅上升。”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工作人员介绍。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位于甘、陕、川三省交界处,涉及陇南市文县和武都区,总面积2552.96平方公里,目前共有野生大熊猫110只,均分布于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林中。

白水江片区岷山远眺风景图。李仁洪 摄

白水江片区风景如画。王钧亮 摄

初夏时节,记者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这里青山环抱、绿水环绕、满目葱绿,高山之上密集挺拔的林木、山谷之中清澈的河流、天空之中悦耳的鸟鸣,无不彰显着这片广袤区域良好的生态环境。

大熊猫。

在家里,孩子们是父母的萌娃。在自然界里,谁是自然母亲的萌娃呢?

当然是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又喜欢吃素的大熊猫。

福宝、花花、萌兰……目前有500多只大熊猫都起了很“萌”的名字,充分表达了国人对大熊猫的喜爱。

大熊猫被视为中国的“国宝”,它的形象在1961年被世界自然基金会作为会标,至今没有改变过,成为一个经典和传奇。

2021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40年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1114只增加到1864只。

早在800万年前,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活栖息,它们一直针对着环境的变化作着有利生存的改变,唯一不变的是,800万年来在野外竹林中自由自在的灵魂。

国宝大熊猫,如今生活在四川省西部、甘肃省东南部和陕西省南部的局部区域,分布于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及大凉山六大山系。

“白水江片区是岷山区域面积最大、大熊猫数量最多的保护区。”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同其他地方相比,白水江片区的大熊猫吻短、头圆,相貌英俊、特征鲜明。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博物馆,如同走进一个缩小版的保护区: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五彩斑斓的昆虫、色彩各异的树种……各种动植物标本有序陈列,随着博物馆讲解员声情并茂的讲解,一个山青水碧、芳草葱郁、美丽丰饶的保护区展现在眼前。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的交会地带和亚热带的北缘,广袤的原始森林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动植物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同纬度地区具有最高的物种丰富度和珍稀度,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公众教育价值。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川羚牛。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

目前,白水江片区有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羚牛等国家I级保护动物20种,黑熊、毛冠鹿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76种;有琪桐、红豆杉等国家I级保护植物4种,水青树、连香树等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1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14种。

最为重要的是,这片区域有竹类资源12种,大熊猫的主食竹类就有5种,分布面积6.08万公顷,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源。

良好的生态条件,使这里成为以大熊猫为首的野生动植物的乐园。

然而,在30多年前,这片区域却不是如今的景象。

1974年,301只;

1984年,155只;

1987年,96只。

在博物馆的墙面上,这组大熊猫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

10多年间,这片区域的大熊猫数量从301只骤减至96只!

大熊猫经历了什么?

原来,1975年前后,岷山地区箭竹大面积开花后枯死,导致大熊猫口粮短缺。1983年,缺苞箭竹也大面积开花,使得该地区的大熊猫生存再次受到巨大威胁。

“竹子开花啰喂,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星星呀星星真美丽,明天的早餐在哪里……请让我去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1984年1月,程琳创作的《熊猫咪咪》传唱大江南北,也让竹子开花威胁大熊猫生存的事件广为人知。

“竹子开花是自然规律,通常50年至60年一次。一开花竹子就会枯死,竹林要十年才能恢复。连续的竹子开花,大熊猫严重缺少食物,导致其活动区域增大、不断迁移、体质下降、疾病增多,从而导致数量减少。”讲解员这样介绍。

除食物短缺导致的数量减少外,栖息地人为活动也对大熊猫的生存环境造成影响。

要拯救一个物种的最好办法就是保护其所在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稳定性和物种内部遗传的多样性。

1978年5月,国家以岷山东端摩天岭北坡为主要区域,建立了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任务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形成了一个川甘两省相连的大熊猫栖息地,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大熊猫故乡,也让孕育在这片土地的万物生灵有了一片完整的家园。

保护区成立后,在无数野生动物保护人员的不懈努力下,2000年,保护区内大熊猫数量增加至102只, 2012年开始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显示,白水江片区野生大熊猫数量为110只。

为进一步保护好大熊猫的家园,2016年4月,国家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大熊猫主要栖息地试点设立大熊猫国家公园。

2019年5月,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试点挂牌。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成立,这是我国首批以单一物种为核心、并在其主要栖息地整合设立的国家公园,总面积为27134平方公里,栖息着全国总量8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

几乎每一片大熊猫栖息地,都与中国最重要的特有物种分布中心相重合,中国很多特有鸟类、特有哺乳类、特有两栖类动物,都生活在大熊猫栖息地中。

“这意味着,向大熊猫等‘伞护物种’保护投入力量,可以同时庇护其他同域分布的物种。大熊猫国家公园不仅仅关注大熊猫,我们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保护大熊猫保护整个栖息地,从而保护整个生态系统。”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有关负责人说。

大熊猫。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嘴蓝鹊。

巍巍摩天岭,滔滔白水江。

走进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片区,密林深邃,碧树参天;飞瀑溅石,溪流潺潺。

一直以来,白水江片区核心保护区禁止人类活动。但保护区广袤的面积和周边密集的人口让区域内的保护与管理工作较为困难。

1996年,大学刚毕业的何礼文来到了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碧口保护站工作。当时碧口镇生态资源保护难度较大。

“我们天天外出巡护,发现砍伐林木的,就拦下来,有的人听劝,有的人不听,碰见‘油盐不进’的,我们只能和他们‘硬碰硬’。”何礼文回忆。

“1998年,国家天保工程实施后,让我们在治理乱砍滥伐方面有了底气。”何礼文说。

如今,何礼文已是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大熊猫管理办公室主任。在多年的巡护生涯中,何礼文有很多难忘的经历,最让他难忘的是一次上岷山大梁巡山被困9天的历险过程。

那是2021年7月的一天,何礼文带着队友进山巡查。他们跋山涉水整整3天才到达预定地点。

他们在山上完成巡查、科研监测等任务,正准备下山时,天气突变,暴雨如注,所有的河沟都涨满了水,下山是不可能了。

不得已,何礼文和队友们只能待在梁顶的帐篷里避雨。

一连几天,大雨下个不停。到了第8天,他们带的食物所剩无几,大家有被困在山上的危险。

“只能冒险下山了!”何礼文决定。

何礼文带着队友冒雨走过高山草甸,穿过一道道密林,从白天走到黑夜,最后沿着河沟摸索前行。

“大家全身湿透了,又冷又饿,精疲力尽。”何礼文回忆,当天晚上,大家实在走不动了,又面临失温和掉入河中的危险,只好在一块山崖下和衣休整。

次日天一亮,大家又振作精神继续沿着河谷,在滔滔河水岸边,小心翼翼走到岷山靠近四川的一边,终于在当天下午4点多与接应的救援人员会合,安全下山……

如今说起这段经历,何礼文仍心有余悸。

和山水为伴,与熊猫为邻。像何礼文一样,保护区的“熊猫卫士”们常年穿梭于大山深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几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这片青山绿水,为我国大熊猫保护事业殚精竭虑。

在白水江分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执着与坚守,渗透在每个人的血液里。

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野生动物保护人员跋山涉水进山巡查。

迎着夏日的朝阳,顺着弯弯曲曲的白马河逆流而上,我们来到位于铁楼藏族乡的白马河保护站。

刚下车,白马河保护站副站长班文琴在门口热情招呼。

铁楼藏族乡是文县唯一的民族乡,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白马人是一个崇尚自然、热爱自然的古老民族。

班文琴就是白马人。她介绍,当年在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救助第一只野生大熊猫的就是白马人。

“我们白马人对大熊猫有特殊的感情。”班文琴说,从1997年到白马河保护站至今,她在这里一待就是26年。

刚到保护站的时候,18岁的班文琴最多的工作就是上山巡逻。

“当时盗伐盗猎的人半夜摸黑上山,我们只能夜间上山巡逻。”班文琴说,她和同伴们在山上蹲守,经常一待就是好几天。山里潮湿,条件简陋,大家共用一个防潮垫,挤着睡。

“那时候年轻,也不觉得苦,大家一起上山,山里空气清新,听到各种鸟鸣,心情很放松。”班文琴笑着说,“我们的职责,就是排除人类活动的影响,给大熊猫一个安静、随意、舒适的家园。”

虽然经常进山,但班文琴他们碰见野生动物的次数还是很少。

“大多数动物都很机敏,大熊猫尤其如此,听见动静就远离或者躲了起来。我们如果在路上碰见冒着热气的大熊猫粪便,就说明大熊猫刚从这里经过。”班文琴说,以竹子为主食,大熊猫的粪便几乎没有异味,甚至还有一丝竹子的清香。她和队员们经常把最新的大熊猫粪便样本带回来,作为科研第一手资料。

细心的班文琴,还经常发现被大熊猫啃过的竹子、走过的踪迹,甚至还有发情期标记的气味。

“大熊猫一般倒立撒尿来标记气味、划分领地”“大熊猫用屁股不停地蹭树不是因为痒,而是要把肛周腺上的气味留在树上”“大熊猫是‘直肠子’,吃的食物只能保留20%”……说起大熊猫的习性,班文琴有说不完的话题。

在白马河保护站,记者还见到了护林员郭卫东,他黑黢黢的脸庞上挂满了笑容。

“多久上一次山?”

“几乎每周都要去两三次。”

“必须去吗?”

“必须去。”

“累不累?”

“怎么会不累?”

“啥时候就不用上山了?”

“走不动了也就不去了。”

与记者聊天中,郭卫东的语气坚定而有力。

2005年,郭卫东成为白马河保护站兼职护林员,从那以后,翻山越岭、爬沟过坎成为他的日常。

“村干部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生态保护的责任。”2008年至2016年,郭卫东当了8年的村支书,他已经把保护林区当作自己最重要的责任。

上山巡护、劝阻村民不砍伐林木、挨家挨户做普法宣传……多年来,郭卫东做了很多事,也亲眼看到山上的树越来越密,山越来越绿,他感到很欣慰。

“管护责任到人、管护面积到户、资金使用到村、资金监管到站”,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提出集体林管护责任“四到”的工作模式,要求保护站和村委会签订管护责任书,实行全民管护和专业管护相结合的方法,对保护区开展巡护。

截至目前,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辖区各村社已自发成立森林巡护队69支,巡护队员1500余人,形成“村村都有护林队、人人都是护林员”的良好局面。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文县碧口镇是“北茶马古道”所经之地,明清时期是西北繁华的水陆码头。退耕还林后,当地村民开始种植茶叶。

种茶需要好的生态环境。在当地村民的自发保护下,如今的碧口,山似翠屏,水似碧玉。很多以前上山的小道也已经被藤蔓所覆盖。

当下,碧口镇的村民通过种植茶叶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走上了绿色生态致富之路。

为了从根本上消除村民们砍柴烧火现象,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先后在铁楼乡、碧口镇、刘家坪乡、范坝镇、丹堡镇实施清洁能源项目,与5个乡镇的12个林缘村社签订了森林资源保护承诺书,向农户捐赠液化气灶具、改造节柴灶、建设沼气池等,受益群众达1万多人。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与辖区居民共同呵护下,辖区内生态恢复良好,以大熊猫为首的珍稀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定,野生动物栖息地进一步扩大。

白水江片区森林深处。(资料图)宋艳斌 摄

白水江片区流水潺潺。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摄

沿着白马河逆流而上,途经白马河保护站,再驱车行驶半小时,到达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这里也是智慧大熊猫国家公园大数据平台所在地。

3月30日17时33分,在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所辖区域拍摄到大熊猫路过的画面;

5月16日15时31分,在让水河保护站所辖区域拍摄到两只金丝猴打闹嬉戏;

5月16日16时51分,在让水河保护站所辖区域拍摄到羚牛带着幼崽觅食;

……

在大数据平台的显示屏上,播放着一幕幕动物们生活栖息的画面,它们或动或静,或独自行走或群体行动,让大家仿佛置身于高山流水间,与珍稀动物们亲密接触,感受到这片山林的生命气息。

在多年的巡山生涯中,很多监测员一辈子都没有亲眼看到过野生大熊猫的身影,但谈起大熊猫以及其他珍稀动物,大家都兴奋不已。

能与大熊猫等野生动物“零距离”,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记者在数据平台上看到的“动物世界”,都是监测员进山最新安置的700M红外相机实时回传的画面。

早在2012年,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就在保护区布设红外相机用于观测区域内的动植物,但当时布设的是不可回传相机,不能远程输送,只能由巡护人员上山将相机内的存储卡带回方可查看是否拍摄到了野生动物。

“现在不一样了,我们从去年开始重新布设的640台700M自动回传红外相机,实时传输速度极快,而且视频和照片都能自动储存、实时回放,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何礼文自豪地说。

在数据平台前,何礼文回放着实时传回的画面。当每次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出现时,都会引来一阵惊叹,大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眼前的画面,不想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

大熊猫驯养繁殖中心成功救护并放归山林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摄

近年来,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不断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全力打造“智慧白水江”。以大熊猫国家公园资源“一张图”数据库为基础,初步建成了智能化、可视化“天空地”一体化的监测网络,14套野生大熊猫空间视频监测体系与87条监测线路覆盖重点区域,野外布设常规红外相机300台、自动回传红外相机640台,布设固定实时监测探头16处,使用“AI识别”系统,有效辨识野生动物种类,逐步实现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个体识别。

“通过对近几年监测数据的叠加对比分析,全区出现两个大熊猫分布高密度区,新增大熊猫活动区域和活动痕迹7处,同时各保护站均拍到大熊猫母子的照片和视频,说明目前白水江园区内大熊猫数量有所增加或者区内大熊猫活动较为频繁且活动范围在不断扩大。”何礼文说。

在白水江片区,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惊喜:

2005年4月首次发现一级保护动物灰冠鸦雀;

2008年8月首次发现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2012年2月首次发现一级保护动物秃鹫;

2017年3月首次发现二级保护动物岩羊;

2017年10月首次发现二级保护动物藏雪鸡;

……

一个个珍稀动物在保护区内接连显露踪迹,一方面是高科技手段下监测员对保护区动态把握更加全面丰富,有助于针对性进行深入保护研究;另一方面也表明这里的生态环境更加适宜野生动物生存栖息,物种更加丰富多彩。

“管得住才能管得好,管得好生态才能好。以前以人工为主要手段的巡护监测现状,看不见野生动物,管不住人为干扰,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现在,通过科技手段,可以实现大范围内的远程实时监测、智能巡护和管理,管护效率大大提升。”何礼文说。

与国宝为邻,和青山做伴。今天的白水江,山更青、水更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现实,在这片无边绿意舒展的世界里,四季交替有序轮回,万千生命繁衍生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严存义 蔡文正)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珙桐。(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提供)

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滕继荣 摄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国有林监测中心多项咨询成果获奖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