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容华贵真绝色 国色天香话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竟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诗中的“百花王”指的就是牡丹。牡丹是我国传统名花,在历史上曾统领群芳,与芍药并称“花中双绝”。
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和“花中之王”,象征着幸福、和平、繁荣与昌盛,从古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牡丹原产于中国,最早出现在长江、黄河流域。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由野生变为专门养殖以后,牡丹就成为了一种观赏性花卉。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内,随着牡丹在名人诗词和画作中出现的越来越多,它在国人心目中“花王”的地位也越来越稳固。
牡丹文化历史久远,涉及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个领域。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期,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已进入艺术领域。史书记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明人高濂有《牡丹花谱》,王象晋有《群芳谱》。清人汪灏有《广群芳谱》、苏毓眉有《曹南牡丹谱》等。
与牡丹相关的传说故事也有很多。相传,武则天冬日游上苑,写下诏书:“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传旨令百花盛开,百花慑于此命,一夜之间齐放,独牡丹不遵,武则天勃然大怒,便把牡丹贬至洛阳。牡丹一到了洛阳,立即昂首怒放,花繁色艳,锦绣成堆。这更气坏了武则天,于是下令用火烧死牡丹,不料,牡丹经火一烧,反而开的更是红若烟云、亭亭玉立,十分壮观。
欧阳修在洛阳时,发现“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帟,笙歌之声相闻”。据载,当时的洛阳城,无论民家,还是官院,植满牡丹。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历史、栽培、品种以及风俗民情做了详尽的考察,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