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兰:老百姓心中的“土”博士
又是一年核桃成熟季。走进重庆市城口县,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所长冯大兰的内心百感交集,这里的核桃树就像她的孩子一样,看到核桃大丰收,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2011年博士毕业后,冯大兰来到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开始了她的林业科研工作生涯。从林木营养特性、专用肥、育苗轻基质配方到育苗技术,她用行动让林业科技成果在基层落地开花。
用科技促进良种选育
位于大巴山深处、北与陕西省接壤的城口县,距离重庆主城约400公里,是重庆最偏远的县区之一。2015年,当冯大兰第一次走进城口县,她才知道山如此之大、如此之险。她忧然沉思:这么艰难的地方,老百姓如何脱贫致富呢?核桃树能成为这儿的摇钱树吗?
核桃是重庆市重要的木本油料树种,近20年来,重庆市通过退耕还林、中央财政造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工程大量种植核桃,种植引进品种多,本地品种几乎没有。
城口县核桃种质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 2012年冯大兰的核桃团队开展核桃引种栽培试验,2015年认定了一个核桃良种“渝城1号”,但栽植这个良种的面积少,老百姓还没有看见希望,接受程度低。
为做好良种推广应用,冯大兰成功申报“渝城1号”核桃良种推广与示范项目,并促成其落地城口县高观镇施礼村。她主导建成良种推广示范基地,通过实地农技科普,向老百姓展示良种的重要性。此外,她还常年奔波于渝东北深度贫困乡镇较为集中的巫溪、巫山、云阳等地,开展技术培训。
2016年以来,冯大兰带领团队在全市推广核桃栽培4万亩,惠及城口、巫溪、 巫山、云阳等15个县区1万余户农户。在城口县高观镇双竹村,建立100多亩核桃丰产栽培示范基地,2018年成功审定了“渝城1号”核桃良种,2020年已实现亩收入超过2000元,带动双竹村村民近30户,户均增收近3000元。
用科技助力产业发展
当冯大兰踏进高观镇白岩村的一片核桃林,抬头望见的却是满树的黑果,心里十分难过。这是最早嫁接的“渝城1号”核桃林。她凭借自己的专业判断:即使种植良种,在重庆日照少、高温多湿的条件下,如果缺乏技术管理,核桃树仍然不是摇钱树。
冯大兰连夜回到城口县核桃专家大院,立即组织团队人员和种植企业,了解城口县核桃种植现状。当晚,她就和团队成员一起制定了研究方案。
为了全面了解城口县核桃主栽区土壤和树体营养状况,冯大兰从第二天开始,整村逐片勘察核桃林地条件。每到一个地块,她都分别取土壤和植株各器官的样品,带回实验室进行检测和分析。
那段时间,多少个夜晚,熬夜加班查阅资料和处理数据,了解核桃树营养需求规律和土壤供肥规律,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在城口、巫溪、巫山、云阳、万州等区县经过4个多月的踏查、收集与分析,终于有了第一手数据,她才觉得心里有底儿了。
“有了情况摸底,更要解决方案。”冯大兰和团队迅速制定了有机无机复混肥研究方案。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配制了多个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方,经过反复多次正交试验后,她和团队最终筛选出两种适宜渝东北地理条件的配方,获得了“一种核桃专用肥及其制备方法”国家发明专利。2017年以来,该配方在城口、巫溪、巫山等区县推广应用5万亩。仅2020年,核桃专用肥在城口县高观镇、厚坪乡、明中乡等地推广应用面积就达1万亩,惠及2000多农户,户均增收800元。
誓做林业科研战线老黄牛
作为一名党员,冯大兰犹如一头老黄牛,辛勤耕耘在林业科技工作第一线。
冯大兰在负责植物营养专家组工作期间,为做好每一次培训,她组织团队人员编写培训材料,从课堂内容讲授到现场实际操作,都会提前与专家老师沟通交流。有一次,她负责组织一场核桃栽培管理的技术培训,觉得现有的培训资料还有不足,于是抓紧时间做了一次林农用肥需求调查,了解大家最急需的内容和最薄弱的环节。在查阅大量资料基础上,她结合实际,及时编写了《核桃施肥技术培训材料》。
在城口县高观镇渭溪村,老百姓没钱购买肥料,她不怕脏不怕臭,手把手教会农户如何利用废弃的猪粪、牛粪、畜禽粪便制成核桃需要的有机肥,指导他们合理配施速效肥。2019年,该村核桃亩产增收35千克。她带领团队带动村民127户,户均增收近1200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冯大兰说。
为了充分发挥好千名林业专家进千村的作用,冯大兰在基层举办培训时,经常走进乡土专家的示范园,并尽可能让当地乡土专家走上讲堂。她常年奔赴全市十几个区县,大力开展核桃丰产栽培相关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指导广大种植户和基层单位搞好生产。近年来,她每年开展技术培训6次以上,培养脱贫致富产业带头人2名,培养农村技术骨干10人、技术工人40人,带动406户农户年均增收1200元以上。
作为一名林业科技推广人员,冯大兰以不甘平庸的钻劲、心系林业的情怀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将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把技术传到千家万户。(刘萍 楼暨康)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