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河源以“3233”措施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近年来,广东省河源市围绕民心“稳”、林权“转”、金融“活”、产业“富”,通过构建“三体系”、抓好“两试点”、发挥“三作用”、做到“三强化”的“3233”措施,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全力打造“绿富双赢”河源样板。
构建“三体系”,促使民心“稳”下来。河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多次派出队伍到福建、江西等先行试验区学习交流,探索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务实管用的工作措施,给林农吃下“定心丸”,引导林农积极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是构建工作运行体系。制定《进一步规范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和做好林权登记与林业管理衔接工作方案》《河源市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存量数据整合工作方案》等文件。二是构建责任落实体系。签发河源市2024年第3号林长令——《关于全面深化河源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令》,全面部署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是构建惠民政策体系。印发全省首个促进林业发展系统性政策文件——《深入推进绿美河源生态建设十六条政策措施》,旨在从林权改革、产业发展、政策保障等方面打出“组合拳”,积极减轻林农采伐经营成本,对林农个人申请采伐人工商品林30立方米(含)以下的,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实现手续“即时办”,审批“高效办”,让林木采伐审批更加便民、利民、惠民。
抓好“两试点”,推动林权“转”起来。河源市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和连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努力探索兴林富民林权流转模式。一是扎实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作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首要任务。目前,全市林地流转面积约260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14.37%,初步放活了林地承包经营权。二是全力指导连平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指导连平县探索深化集体林改、油茶产业项目、国家储备林项目与“百千万工程”“四合一”发展模式。目前,连平县已收储1.1万亩林地,林地使用权流转期限为40年。
发挥“三作用”,引导金融“活”起来。河源市强化部门联动,共同围绕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赋能绿美河源生态建设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绿色金融“助推器”作用。开展绿色金融扩面增量专项行动,以金融力量“贷”动林业生态发展。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全市涉林绿色信贷余额11.32亿元,对比年初增加5.15亿元,增幅83.47%。二是发挥政策性森林保险“安全阀”作用。围绕“扩面、增品、提质”目标,推动全市1024.23万亩生态公益林100%参保,商品林承保面积425.92万亩,参保率达55.24%,排名全省前列。积极为油茶种植户量身定制“油茶树体”和“油茶鲜果”保险方案,并开展野生动物致害责任等地方特色险种。2024年全市赔付森林险案件46宗,赔付金额1464.56万元,较好地通过“小保险”守护了“大森林”。三是发挥碳普惠项目“金钥匙”作用。印发《河源市碳普惠制建设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市县镇村联动、国企参与、交易分配、监督管理4大机制的河源特色碳普惠制。2019年以来,通过省级备案23个林业碳汇碳普惠项目。其中,龙川县首批林业碳汇“交易”量达67.3238万吨,为54个村带来1000.82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收益。
做到“三强化”,扶持产业“富”起来。河源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以油茶特色产业为龙头,带动全市林业产业发展。一是强化项目引领。河源油茶成功入围广东省跨县集群产业园建设名单,成为全省唯一的省级油茶跨县集群产业园。成功争取2023年中央财政支持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奖补项目,获中央奖补资金4亿元。龙川县油茶、和平县森林药材特色产业发展项目入围全省6个2024年林业特色产业发展奖补项目,获省级财政资金6000万元支持。二是强化政策支撑。出台《河源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提档升级行动计划(2021-2025年)》《河源市鼓励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奖补实施方案》等文件,对符合条件的林业产业项目,给予相应资金补助。三是强化科技攻关。加强本土油茶种质资源科技攻关,申报《本地百花小果油茶资源挖掘利用研究》科技推广项目,选育1-2种河源本地油茶新品种,为河源本土油茶优良品种选育打下基础。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