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庆阳稳步推进“三北”工程六期建设
甘肃省庆阳市位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接毛乌素沙地,是“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
庆阳市聚焦打赢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这一中心任务,科学谋划部署,创新工作机制,“三北”工程六期建设稳步推进、初见成效。
聚焦治理重点
庆阳市编制了《防沙治沙规划(2021—2030年)》,确定全市可治理沙化土地177.7万亩;建立了“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数据库,绘制完成攻坚作战图。结合全市各区域生态现状,确定了“北治风沙、南保水土、全域开展林草提质增效”的治理思路,规划上报总任务632万亩的5个重点新建项目和巩固成果项目,已纳入国家和省“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正在有序推进。
2023年6月以来,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绿化90.3万亩,治理沙化土地75.4万亩,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110.66万亩。
深化改革创新
针对过去林草项目实施中责任压不实、资金支付慢、后期管护难等共性问题,庆阳从多个方面创新机制,规范了建设程序,提高了建设效率。
——责任划分,实行市县共建、分级负责。市级林草主管部门履行项目法人单位职责,县级林草主管部门作为项目二级法人履行项目实施单位职责。
——规划设计,实行外核内查、上下联审。变项目规划设计事后审核为事前介入,市级林草主管部门在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前提早部署培训,指导开展外业调查和设计编制,市县级林草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外业复核和内业评审,确保项目设计科学规范,能够落地上图。
——工程监理,实行监理统招、持证蹲点。要求监理公司必须为长期从事林草工程监理的专业机构,监理人员必须具有林业专业技术职称,持证上岗、包段蹲点。
——资金管理,实行县报市审、分批拨付。根据工程实施进度和市县阶段验收结果,分次拨付县区财政予以报账支付。
——工程审计,实行全程参与、跟踪监督。改变以往竣工结算审计、被动整改追责的传统做法,聘请第三方专业审计机构提前介入、全程参与,对“三北”工程重点项目进行全流程跟踪审计,边建设、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
——项目验收,实行分段检查、交叉验收。变常规的项目建成后逐级检查验收为分阶段交叉检查验收,并要求工程监理单位督促施工单位限期整改、逐条销号。
——抚育管护,实行建管分离、以奖代补。采取项目建管“2+3”模式,即2年施工期由施工方管护,验收合格后委托乡镇分3年管护。
注重科学施策
庆阳市按照分区治理、精准施策的原则,变单纯的营造林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区,探索形成了“四旁”林网覆盖、田埂生物固土、缓坡条田系带、果树连片建园、塬畔乔灌镶边、陡坡林草覆盖的系统治理模式,采用乔灌混交、针阔混交等树种配置模式,实行带状、行间、块状等多种混交模式造林,提升林木防火、抗病虫害能力。
在沙化土地综合治理区,优选耐寒耐旱、抗风沙、固土保水能力强的50多种乡土树种,形成阔叶树种窖藏截干、泥浆蘸根、封袋保墒,针叶树种渗透底水、容器植苗、取袋栽植等全抗旱造林技术,并推行“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种草”和草灌药混种等技术模式。
各县区还在林草项目实施区整合农业农村、水保、交通运输、水务等部门项目,协同推进生态修复。全市先后建成淤地坝933座,治理保护塬面1993平方公里,每年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0万亩以上、开展行道树绿化600公里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11.35平方公里,形成了沟壑林草覆盖、坡面梯田缠腰、沟口拦淤筑坝的流域综合治理格局。
强化科技支撑
庆阳实行林草科研跟着项目走,组织科研机构下沉基层一线,围绕沙化土地治理、抗旱造林、病虫害防治、优良树草种选育等技术瓶颈,论证申报了毛乌素沙地南缘环县北部植被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环县甜水堡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示范推广、林草资源遥感监测等一批研究课题,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
庆阳市与北京林业大学达成校地合作共识,成立了北京林业大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庆阳工作站,谋划建设“三北”工程陇东荒漠区生态综合治理创新示范基地,联合开展防沙治沙、生态脆弱区植被恢复、本土高效固碳植物筛选、光伏治沙和沙棘等特色经济林果精细化栽培管理等实用技术研究,为全面打好攻坚战提供技术支撑。
开展联防联治
庆阳市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省榆林市和宁夏石嘴山市、吴忠市共同签订《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控合作协议》,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共进,从四周向中心织网锁沙,努力构筑毛乌素沙地四大防风阻沙带。
为认真落实联防联协议,2024年,庆阳市华池县、环县与陕西省吴起县共同谋划实施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过渡带“新时代塞罕坝”建设项目,探索山沙联防联治路径和模式,联手打造治理示范区。目前,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其中庆阳境内林草生态建设任务574万亩,投资77.9亿元。
治沙用沙同步
庆阳在“三北”工程建设中加大生态经济兼用林栽植力度,提高沙棘、山杏、山桃、核桃等经济林占比,实现生态治理与富民增收双赢。
目前,全市林下经济发展到121.9万亩,推广了林药、林菌、林禽等13种复合经营模式,林下经济年创产值8.6亿元。探索开创了“服务不分成、授权不流转”的林业碳汇开发“庆阳模式”,子午岭林区碳汇造林项目已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及信息平台完成公示,预期总收益可达4亿元。(贺鹏辉)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