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四川湿地:水清岸绿,看“千河之省”的守护与蝶变

2025-02-20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51

四川素有“千河之省”之称,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四川湿地总面积3293万亩,湿地资源丰富。其中,若尔盖沼泽湿地是中国面积最大、泥炭资源最为丰富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九寨沟108个高山海子串联成世界上最具观赏价值的高山湖泊群景观;海子山湿地则拥有数量多、密度大、景观独特的高山冰碛湖群……

近年来,四川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通过工程引领、以法促治、宣传教育、合作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修复管理,凝聚全社会保护湿地合力,一幅人水和谐的美好画卷徐徐展开。

强化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屏障

晨曦中的泥拉坝湿地,宁静而充满生机。

四川泥拉坝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的甘孜州色达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最典型的高原内陆湿地之一,也是“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我们的生态修复治理,湿地含水量提升了,野生动植物也更爱‘出镜’了。”色达县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前,这里长期存在的气候、人为因素导致湿地水位下降,湿地周边植被退化,“现在,这些严重退化区域我们林草局都会人为干预,进行修复治理。”

近年来,色达县实施了退化湿地修复、退化草地治理等生态恢复工程,聘请了220名护林草员,对该区域的湿地、草地及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一线巡护,联合多部门严厉打击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违法违规行为,并积极开展湿地保护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宣传。2023年,四川色达泥拉坝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成为继若尔盖、长沙贡玛湿地后四川省第三处国际重要湿地。

这不仅是一次“身份”的转变,更是四川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省已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开展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100余个,用于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和能力提升。”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四川启动了包括若尔盖、海子山、长沙贡玛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优先修复生态功能退化严重区域,通过治理冲蚀沟、建拦水坝、填堵排水沟、植被恢复等措施,提升湿地水位,恢复湿地生态功能,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效果。其中,若尔盖恢复退化湿地上万公顷,海子山、长沙贡玛恢复湿地植被7224公顷,有效遏制了局部区域湿地退化势头,使该地区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水域、水源得到有效保护。

2023年,四川多部门联动实施四川黄河上游若尔盖草原湿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部署了黄河干支流水生态保护修复、黑河湿地生态修复等数十个工程,切实提升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维护区域生态平衡。

做实支撑保障,呵护生态家园

“那只水鸟又回来了!”冬日的遂宁射洪涪江河段候鸟翔集,一只似曾相识的白色水鸟吸引了摄友们的注意,只见它悠然游弋,在阳光下闪烁银白光芒。2023年12月,遂宁首次监测到这一鸟类——世界濒危动物、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卷羽鹈鹕。时隔一年,是什么吸引这位“重量级”客人再度回归?

“应该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气候适宜,二是觅食方便。”西华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蒋增铮分析。近年来,遂宁市推动林长制工作从“全面建立”到“全面见效”,初步形成分级分类保护、多种形式互补的湿地保护模式。如今,这里沙鸥蹁跹,鱼翔浅底,成为众多候鸟的栖息天堂。

鸟择良木而栖,亦择好水而居。近年来,四川通过立规章、建机制、重修复、抓监管,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水平不断提升。黑颈鹤、黑鹳、青头潜鸭、中华秋沙鸭、大天鹅等珍贵濒危鸟类频频亮相,湿地成为它们迁徙途中的“加油中转站”和“庇护所”,其生态功能日益凸显。

目前,四川已建立各级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3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建立湿地公园55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含试点)29处;有国际重要湿地3处、省重要湿地6处,基本建成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初步实现湿地分级分类管理。

在法律法规方面,四川早在2010年就制定出台《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为全省湿地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2017年,《四川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印发,各市(州)结合自身实际,也先后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2024年,为有效衔接上位法精神,四川对《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进行修订,重点围绕湿地保护分级分类管理体制、湿地面积总量管控制度、湿地修复要求等内容进行规范完善。其中,明确了湿地的定义,强化了政府领导、建立湿地保护协调协作机制等职责,并增加专章,突出对泥炭沼泽湿地的保护与修复。

此外,四川还在依法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项目、履行河湖长制省级联络员单位职责、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等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筑牢湿地保护防线。

2024年,UNDP-GEF(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扩大中国四川省湿地保护面积并增强湿地管理能力项目”在川正式启动。作为四川首个由省级林草部门作为国内实施单位的湿地保护全球环境基金项目,该项目将在5年内,以湿地保护主流化为牵引,以湿地管理人员能力建设为引擎,以示范点管理规范化为抓手,以宣传教育多措并举为补充,以社会环境管理监测为保障,积极推动四川湿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打造天然水库,永保一江清水

在阿坝州阿坝县求吉玛乡,黄河如丝自天际蜿蜒而来,两岸堤坝,一抹绿意映入眼帘。这里是黄河入川的首站,从2022年起开始栽树种草,现已建成全长25千米的黄河干流生态防护带,为海拔3000多米的高寒之地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使源源不断的水源汇入黄河流域。

在黄河干支流域宜林宜草区域,阿坝州已累计建成生态防护带741公里。作为黄河干流上游流经四川境内的重要区域,黄河阿坝段水质常年为优、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100%。

被誉为“地球之肺”的森林和“地球之肾”的湿地,具有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青山常在,绿水才能长流。作为森林资源大省的四川,从“青山”间寻找“绿水”的答案。

一方面,四川科学挖掘大江大河源头、干流及主要支流等区域造林绿化空间,不断夯实绿色生态本底;另一方面,推动全省水源涵养能力的整体提升,打造河流、湖泊、森林、湿地全方位可持续的绿色“天然水库”。2023年以来,全省完成修复湿地13.98万亩,通过大力实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以林补水,以水养林,2023年,全省森林涵养水源890亿立方米。

从两岸到全川,美丽蝶变正在发生。广安让水湖湿地公园从昔日滩涂到如今河畅、水清、岸绿、景美;西昌邛海从水质恶化、星罗棋布鱼塘“变身”碧水连波、山水城相融的国家级湿地;南充市嘉陵江岸线砂石行业由乱到治,绘就岸美水清绿色发展新画卷;若尔盖花湖从无法蓄水、不断萎缩的困境走向“水天一色任鸟飞”、中国最美湿地的壮阔图景......

如今,伴随四川“天府森林四库”建设推进,四大森林涵水保土功能区、八大森林水土保持带正在“蓄水于山”“蓄水于林”,为着力打造长江黄河上游“绿色天然水塔”注入蓬勃动力。

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湿地保护与修复,加强重要湿地和湿地公园建设管理,全面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推动生态价值实现,涵水为库,滋润山河,助力“绿色天然水塔”建设,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王意迦 李琳莉)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京冀建立林长制协同联动工作机制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