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新动能 塑造新优势——林业产业发展的浙江实践
在高质量“森林浙江”建设的引领下,浙江林业改革稳步推进、林业产业蓬勃发展。
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顶层设计到实施方案的印发,从抢抓“以竹代塑”发展机遇到不断壮大林下经济产业链条,从加快全国现代林业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到大力发展竹木制造、木本粮油、花卉苗木、林下经济、森林康养、林业碳汇六大绿色富民产业……浙江持续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提升林业产业规模化、标准化、高值化水平,为谱写浙江新篇章持续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2024年,浙江省林业总产值预计超过6700亿元,同比增长8%以上。成功举办了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52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客商到会采购,累计成交额11.43亿元。一大批“浙山珍”“浙山至品”优质林产品通过各种渠道走向市场。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项目撬动,让林业产业强起来
“溪流蜿蜒,串起了十里画廊;森林浩渺,润泽了青山绿水。”走进浙江南部的缙云县,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浙江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极其丰富的一个山区县。该县大洋镇众多山区交通滞后,且缺乏产业带动,其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尚未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连日来,刺骨冷风带来阵阵寒意,但当地的森林防火巡护道工程建设却如火如荼。该工程连接大洋镇至大洋山森林公园核心区,全长近18公里。这是缙云县总投资25亿元,探索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主导、促进林农受益的大洋林业产业共富园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缙云县林业局、大洋林场将在园区内谋划打造一系列森林康养、研学教育、林下经济等项目,丰富林业产业业态,通过项目撬动森林“四库”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吸引金融资本上山入林。同时,通过有效利用园区内的高山气候、山水格局、自然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林业+旅游”“林业+健康”等绿色产业。
大洋林业产业共富园区是浙江充分发挥林地资源优势,构建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让林业新质生产力成为区域发展新增长极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浙江省陆续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浙江省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规划》《长三角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发展联合宣言》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在规划编制、政策制定、项目安排、活动组织等方面予以支持,加快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2024年,全省森林康养产值预计近2000亿元,重点地区农户增收近一半来自森林康养产业。森林康养已成为浙江林业第一大产业。
“我们是被小红书上的内容吸引,从杭州过来打卡的。”位于金华市北部的金华山小冰岛景区,在刚过去的蛇年新春灯笼招展、人声鼎沸。该景区所在位置原本只是一座杂草丛生的废弃矿山,随着金华山大力发展森林休闲度假康养产业,这里成了又潮又酷的网红打卡地。“天空之镜”摄影地、山顶露营地、越野挑战赛、青创客聚集区……随着越来越多的森林康养旅游资源被挖掘开发,金华山这座青翠葱郁的名山也吃上了“旅游饭”。
“十四五”期间,浙江以线路串联和项目推动,挖掘开发了白马山森林公园、舟山定海森林云廊、龙门秘境线路、湖州“浙北山水线”等一批特色森林康养旅游精品。同时,凤阳山-百山祖、雁荡山、天台山等名山公园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创新发展模式。全省推进一批基础设施、自然教育、生态旅游项目建设,完成“十大名山公园”项目投资213亿元,促进名山公园产业升级,不断提升浙江生态旅游、森林康养产业的社会影响力。
“以竹代塑”,让林业产业新起来
在2025年浙江省“两会”上,一股清新的绿色之风悄然掀起。拥有百万亩竹林资源家底的安吉县向会场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驻地酒店供应了大量竹席签及竹制“六小件”生活用品,“以竹代塑”产品惊艳亮相,吸引了众多代表委员的目光。
安吉竹海
竹子作为一种绿色可再生材料,产业潜力巨大。浙江是我国竹产业大省,近年来充分抢抓“以竹代塑”发展机遇,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高效能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发展。一方面印发《浙江省林业推动“以竹代塑+”发展实施方案》《浙江省“以竹代塑”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打造竹产业集群,强化产业政策支持;另一方面,积极补齐产业发展链条,持续推进“竹材三级加工体系”建设,探索创新“村建民用”模式建设运营物理分解点。2024年,浙江省竹林面积超过1400万亩,竹产业产值超过600亿元,累计建成竹材分解点155个、初级加工小微园区23个,为“以竹代塑”产业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竹木加工
竹子能做出多少产品?有多少种应用场景?得益于生产技术的发展,这些问题在位于浙江南部山区的龙泉市有了答案。
作为浙江省仅次于安吉县的第二大毛竹产区,龙泉市共有竹林61万亩,年产竹材1800万株,发展“以竹代塑”产业具有先天优势。近年来,龙泉市积极引导竹木企业抢占“以竹代塑”新赛道,扩产增效,完善产业链。其中,龙泉维嘉竹木公司自主研发了整套竹材热弯成型工艺,开发出竹木穿衣镜、托盘、收纳等系列竹产品。亿龙竹木公司成功研发了防腐、防霉、防火特种竹材,并广泛应用于大型机场、体育馆(国外为主)等大型建筑装饰领域。该公司在印度班加罗尔国际机场用龙泉竹子作为建材进行内部建设,实现了“以竹代铁、以竹代钢”,班加罗尔机场也因独特的竹木装饰结构赢得了国际赞誉。
2024年,为提高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龙泉市还组建了林业产业发展为主的国有企业龙泉市林业发展有限公司,引领带动龙泉市竹木企业和电商平台共同发展,全力冲刺竹木百亿产业。林发公司一方面积极整合资源开展竹产业技术攻关和合作,加大创新产品开发力度,与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建立创新联盟,探索更多高科技含量的“以竹代塑”产品,成功打开欧美、中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另一方面,探索更多应用场景,如为文创产品提供竹制礼品包装,为政府机关食堂提供竹纤维餐具等。
“目前,龙泉拥有“以竹代塑”产业企业130家,实现量产竹产品56种。”龙泉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未来龙泉将打造更多“以竹代塑”的新技术、新产品,争创省级“以竹代塑”产业基地。
改革攻坚,让林业产业活起来
浙江“七山一水二分田”,是我国南方重点集体林区,集体林地约占林地总面积的95%,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于推动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林农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2024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强村富民实施方案》,强力推进集体林改,让更多的青山绿水成为金山银山。为此,浙江创新开展林业标准地建设,促进林地资源要素高效利用,吸引社会资本上山入林。推行共享林事服务中心建设,探索以市场化方式提供区域性林事服务。抢抓用好国储林、专项债等国家政策性银行长周期融资窗口期,以项目融资建设林业共富园区。以股份合作、产品订单、科技四联、三产融合四大创新机制找准产业发展路径,推动林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常山是浙江省的林业山区县,林地面积1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63.2%,也是“中国油茶之乡”。2023年,全县油茶籽产量达8250吨,全产业链产值达13.09亿元,带动众多林农增收。
林农采收油茶果
近年来,常山县聚焦林业新质生产力培育,突出创新驱动和金融撬动,推动油茶产业快速向前。与中国科学院联建全省首个油茶博士后工作站,打造油茶新品种高产示范基地,与浙江大学成立常山油茶产业联合研究中心,研发山茶油玉米肽、神经酸、卸妆油等20余款产品。同时,常山县探索林业融资租赁、以“油茶贷”等金融产品,为数百家相关经营主体授信累计贷款近2亿元。
跨过浙西的绵延山峰,再看千岛湖畔的淳安县。该县森林面积500余万亩,森林蓄积量近3000万立方米,居全省首位。但林业发展空间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一直困扰着该县林业产业进一步发展。
如何破局?淳安县积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盘活林地资源,在2023年被列为浙江省级林业标准地试点,目前已建设林业标准地1.1万亩。通过创新林地流转方式,林地建设模式、联农带农等举措,淳安县有效破解流转难、资金难、增收难等难题,完成流转山林33万余亩、支付流转费1718万元,吸引社会主体近20个,重点发展山核桃、毛竹、林下中药材等一批林下经济产业,年均新增投资约2000万元,促进林农年均增加工资性收入约5000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庆元林场大径材+复层经营+林下经济(三叶青)
目前,浙江省省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达301家,形成了若干区域特色鲜明的林业产业群。浙江林业产业已成为生态林业的底色,更成了富民林业的亮色,部分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50%以上来自林业。(赵希元)
(本文图片由浙江省林业局提供)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