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国标发布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海洋三所)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GB/T 45140-2025)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本标准由海洋三所陈光程、陈彬、陈顺洋、俞炜炜和马志远,以及厦门大学、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与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合作编制。
本标准是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指导下编制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系列国家标准之一,提供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流程、资料收集与分析、生态监测与效果评估指标确定、生态监测方案、修复效果评估的指南。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后的跟踪监测、效果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提供指导,以支撑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提高生态修复成效。
此前,围绕着海洋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两个主题,已发布了7项国家标准,涉及生态修复技术指南总则,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修复,珊瑚礁、海草床和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等。本次与《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一起发布的还包括《海洋溢油污染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GB/T 45142-2025),这两个标准的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海洋三所积极推动红树林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和完善,支撑自然资源部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体职责。牵头或参与编制国家标准《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牵头编制《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3部分:红树林》等海洋行业标准,以及《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等技术指导性文件,指导沿海各地科学有序实施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记者 赵宁)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乘势而上,竹藤发展再攀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