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阔草原进入“自然疗愈期”
内蒙古各地因地施策,以“管”的硬招、“疏”的真招和“转”的实招,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出良方,在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的同时,推动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
清明过后,沉寂了一冬的呼和浩特市大青山保护区一带有了星星点点绿意。
4月7日一大早,呼和浩特市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和草原资源防护科长冯伟,在大青山保护区重点区域武川县上空开始无人机巡视。巡查结束后,通过呼和浩特市禁牧休牧监测平台,检查该区域监控到的违规放牧告警,并通过APP进行研判。预警信号也同步传送林草局,工作人员可在电脑上远程查看禁牧区的实时情况。
为了提高禁牧休牧智能化监管水平,今年年初,呼和浩特市林草局专门成立了无人机巡查大队,构建起“天上看、地面查”的立体化监管体系。目前,23名持证飞手分布在各个旗县区。
同样,为了杜绝违规放牧,鄂尔多斯市建成禁牧监测预警平台,目前已接入高点视频监控13处、视频监控30处。今年计划新增30处,建成后将实现3300余平方公里范围内马牛羊实时识别预警。锡林郭勒盟林草等部门利用遥感、航拍、飞行检查等技术,全方位、无死角开展常态化监测。
春季是草原生态系统最为脆弱的时期,也是牧草返青生长的关键阶段。禁牧休牧作为保护草原生态最有效的方法,不仅可以减少牲畜对牧草啃食、踩踏,还有利于牧草充分返青及后续生长。为此,从4月起,内蒙古的辽阔草原陆续进入“自然疗愈期”。鄂尔多斯市5338.2万亩草原,从4月1日起进入为期3个月的春季牧草返青期休牧;锡林郭勒盟通过“科学休牧+生态补贴”模式,2.2亿亩草场陆续进入45天的春季休牧期;4月5日起,包头市达茂旗禁牧区374.905万亩、草畜平衡区2003.635万亩草原开始休牧;呼伦贝尔市9329万亩草原也从4月10日开始同样迎来“年假”……
草原休牧,离不开“管”的硬招、“疏”的真招和“转”的实招,只有三管齐下,才能有效解决草原过牧问题。
“草原永远是我们的命根子,只有保护好草原生态,才能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少放两个月牧,牧草长得更好,秋天反而能多打草,是真正的‘休养生息’。”4月8日,家住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锡尼镇锡尼布拉格嘎查牧民吉仁嘎对记者说。为了确保休牧期间牲畜的营养供给,从去年秋季开始,他便提前储备了3吨柠条颗粒、3吨玉米青储和400捆玉米草。
禁牧不等于禁养,解决草原过牧问题的过程,也恰恰成为农牧民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契机。
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呼和诺尔镇白音布日德嘎查牧民塔丽娅,今年实现了春羔成活率100%。原因就是她家采取“家庭牧场+舍饲半舍饲”发展模式,由传统养殖模式向集约化、规模化养殖模式转型,不仅提高了养殖效率,还有效避免了过度放牧导致的草地退化和土地荒漠化。
塔丽娅家的变化不是个例。针对传统放牧对草场的过度依赖,这几天,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永丰嘎查牧民张凯,正带领工人们改造自家标准化牲畜棚圈。张凯家承包着千余亩草场,过去以传统放牧为主,今年他计划通过扩大舍饲规模和改良牲畜品种实现绿色转型。休牧期间,他要将基础母畜全部转入舍饲圈养,通过科学配比饲料保障繁殖率,力争3年内实现种群改良。
全区各盟市都在因地施策,为解决草原过牧问题提供着“转”的良方。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2024年围绕“草原、棚圈、产业”三大领域,示范推广全年禁牧舍饲、放牧+补饲、牧文旅、牧光产业融合发展等8种模式;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总结出3种模式、10种办法,采取“冷季现代游牧异地舍饲、联户经营智慧牧场、季节性草原畜牧业”模式,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农牧民增收双赢。
近年来,内蒙古各地以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为契机,大力推动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通过优良牲畜选育推广、畜产品精深加工等多项产业发展政策,在巩固生态治理成效的同时,保障农牧民收入不减少。
如今的内蒙古,草原超载牲畜得到有效分流,综合植被盖度全面提高,饲草供给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农牧民科学养牧、保护草原的观念也在不断增强。(记者 李国萍)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植”此青绿风光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