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草资讯网

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国储林建设的“安徽经验”

2024-08-23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34

安徽是南方集体林区重点省份,全省约1/3的国土面积是林地,森林面积6262.95万亩,森林覆盖率30.22%。但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土生态安全的现实需求相比,安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

  如何打破现状?

  安徽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地区,规模化、集约化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不仅完成了各项建设任务,还在金融机构贷款等方面跻身全国第一方阵,走出了一条符合安徽实际的国家储备林建设之路。

  科学规划布局

  建设大径级木材或珍贵树种用材储备基地,将国家储备林建设列为安徽省林业“十四五”规划富民产业工程……林长制改革以来,安徽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进入快车道。

  安徽省政府对涉及建设的规划编制、金融机构对接、合作平台搭建、社会资本参与等多方面提出指导性要求,省林业主管部门从组织、制度、运营机制、投融资、建设规模等方面参与跟进,保证国家储备林建设快速有序推进。

  《安徽省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2022—2035年)》将全省国家储备林建设分为皖北平原、皖东及江淮丘陵、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四大建设区,涉及13个市62个县(市、区、场),其中重点建设县49个。要求在建设中,科学运用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等森林经营技术,实施间伐、修枝、新造、补植、施肥等抚育或改培措施,营建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及大径级用材林,同时发展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项目。到2035年,建设国家储备林1425万亩,其中集约人工林栽培118万亩、现有林改培707万亩、中幼林抚育600万亩,发展特色经济林75万亩。

  截至目前,全省已有30个县(市、区、场)制定提交国家储备林建设方案并获批,另有10余个县(市、区)建设方案正等待专家论证通过。

  激发市场积极性

  在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中,安徽主张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统筹推进、共建共享,完善金融等政策措施,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

  2022年度,安徽省安排国家储备林项目省财政贷款贴息900万元,实现了贴息3%的目标;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林业项目投资1490万元,用于支持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同时,引入金融活水,安徽省林业局分别与国家开发银行安徽省分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建立了战略合作机制,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及徽商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也全程跟进,为各地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服务与支持。

  全省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发挥桥梁作用,推动央企、地方国企等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怀宁、石台、旌德等地与中铁二十三局、特斯联科技集团、中铁十局等央企、地方国企等签订合作协议,参与国家储备林建设。

  2021年2月,总投资38亿元的安徽首个金融机构贷款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在全椒县启动。截至今年8月,全省已有滁州市属国有林场,怀宁、临泉、岳西等14个县(市、区、场)国家储备林项目一期工程获得金融机构授信贷款超180亿元,总规划建设面积近170万亩。

  创新管理模式

  国家储备林建设是一项战略性、综合性、系统性林业工程,涉及金融、管理、产业等多领域,仅靠传统的财政补贴营造林工程来实施是行不通的。

  安徽省借鉴外省成功经验,在模式、管理上下功夫。各地完善法人治理体系,革新项目运营模式,引入职业经理人管理模式,强化项目管理运营能力,提升建设成效。

  与此同时,印发《安徽省国家储备林管理办法(试行)》《安徽省林业局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安徽省分行国家储备林项目贷款业务指南(试行)》等文件,引导各地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完善国家储备林项目联络员制度,实现62个县(市、区、场)常态化协调沟通;扎实开展基础研究,聘请第三方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营造林模型探究、营造林成本监测等课题研究;强化业务培训,先后举办培训班3期,实地培训800余人,线上培训近8000人。

  产业融合发展

  “国家储备林+产业”合作,招引亚盛集团亚美特节水公司在滁州成立合资节水公司;利用树根、枝丫等林业三废剩余物与滁能热电公司合资成立生物质能源公司;与燕园(大连)农业科技公司、安徽美心园林绿化公司合作利用林下空间建立特色精品苗木基地……依托国家储备林建设推动三产融合发展,是安徽在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中的普遍做法。

  安徽省深入挖掘林地潜力,在林下开展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经营,提升林地综合利用价值。滁州市以国家储备林建设为基础,打造了国家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重点培育麻栎、薄壳山核桃、杜仲和精品苗木“三树一苗”特色产业,计划到2035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000亿元。

  效应正在叠加。安徽省将国家储备林与林业外资、国土绿化及“碳中和”等项目相结合。上半年,全省已完成投资22亿元,完成营造林22.5万亩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

(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浙江绍兴林长协作助力森林资源闭环管理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