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多点发力 多措并举 积极探索防沙治沙有效路径
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达8.89亿亩、5.97亿亩,分别占全区国土面积的一半和三分之一以上,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集中、危害最严重的省区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扛起防沙治沙政治责任,全区各地多点发力,多举措探索防沙治沙有效路径,为打好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和三大标志性战役蓄势蓄力。
巴彦淖尔市实施“工程固沙+造封飞”系统治理试验。选用麦秆、稻草、芦草、蒲帘子、石头、沙柳、黏土、合成纤维阻沙袋、聚乙烯阻沙网、高立式阻沙障等10种不同材料进行沙障固沙试验。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沙障成本、固沙效果进行比较分析,选出最适合的沙障。在完成工程固沙的区域内,通过种植白刺、柠条、沙拐枣、酸枣等适合沙地种植的灌木和无人机飞播草种,提高林草综合植被盖度。通过监测苗木及草种的成活情况,选出适合此地区防沙治沙的树种和草种。以此总结出适合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防沙治沙模式,最终实现土地沙化面积持续减少、沙化程度持续减轻、林草植被盖度进一步提升、沙区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的目标。
鄂尔多斯市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群众参与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力度。一是开展“合作社大力造林,全力助推攻坚战”工作机制。利用合作社管理民主、运行规范、带动力强等优点,引导农村牧区合作社进入生态修复治理领域,通过“以工代赈”的形式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提高农牧民收入。二是开展“平茬复壮项目与工程固沙项目有机融合”工作机制。将灌木平茬复壮项目实施后的平茬物使用到工程固沙项目里,降低工程固沙造价成本,实现平茬复壮项目与工程固沙项目有机融合。三是推行“以路治沙”模式。今年市旗两级财政配套260万元,在鄂托克旗库布齐-毛乌素沙漠沙地综合防治重点项目马新布拉格嘎查5万亩集中连片沙地治理项目区内设置20公里施工及巡护道路,用于保障材料进场和后期维护作业,也为沙区百姓打通了出行通道。苏米图苏木毛乌素沙地下风口阻沙带北段集中连片裸露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区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45公里砂石路,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四是探索实行“鼓励引导育苗,做好攻坚准备”的工作机制。政府及国有林场提供育苗技术,积极引导农牧民开展育苗工作,全力解决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苗木紧缺问题,并保证收购所有合格苗木,提高农牧民收入。截至目前,鄂托克前旗灌木育苗面积已达到2万亩。
赤峰市探索 “以路治沙、工程固沙、生物防沙”防沙治沙新路径。一是以路治沙。针对沙地距离村庄遥远、没有进出道路,无法到达沙地腹部,且沙地面积大、流动性强、治理难的实际情况,探索 “开通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的治理沙地模式,把沙区切割成若干个治沙单元,人流、物流通过公路进入沙地深处,围绕公路两侧对沙地进行综合治理。结合主要交通干线和穿沙公路,形成沙地公路网,围绕公路两侧对沙地腹部进行综合治理。先后开通乌白路、阿浩线、响道线、图哈线等13条穿沙公路,总里程398.5公里,“五横八纵”的以路治沙体系已经形成,完成公路两侧沙地治理330.9万亩。二是工程固沙。通过架设机械沙障、铺设草方格等方式,控制风沙运动的方向速度、改变风蚀状况。同时,对潜在沙化土地进行网围栏封育措施,使封育区恢复自我修复功能,并对封育区部分植被盖度较低的地块采取补播柠条、沙蒿种子促进措施,从而提高林草总盖度。设置稻草网格沙障固沙,沙障材料选取本地稻草,价格低、固沙效果好、无污染,网格内种植樟子松、白柠条等植物。截至目前,已铺设2米×2米稻草沙障网格2.66亿个(167个/亩),累计治理沙地160万亩,有效改善了“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恶劣环境。三是生物防沙。采取“封飞造”并举,构建“乔木10%、灌木85%、草5%”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推广采用白柠条、沙柳、踏郎、榆树等乡土树种造林。模拟飞播小叶锦鸡儿、沙打旺等优质牧草。重点推广大犁开沟等抗旱造林系列技术,对飞播种子应用去翅、包衣、丸化处理等技术,提高治沙造林工程质量。累计完成封沙育林128万亩,飞播牧草20万亩,人工造林360万亩。
阿拉善盟探索形成了“人退绿进、造养结合,科学创新、因症施策,以治为用、以用促治,政府引领、社会参与,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一是充分发挥自然修复的基础作用。严守生态红线,留足生态空间,将56.3%的国土面积划入红线范围。优化人口布局,以“人退”带动“沙退”,累计搬迁转移农牧民2.2万人,减畜近200万羊单位,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因素干扰。坚持集约集聚发展,推动企业进园区、产业进基地,建成一批农牧业产业园区和种养殖基地,形成“两区三园”工业发展格局,促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注重自然修复,加强封禁保护,草原禁牧面积1.49亿亩、公益林面积0.26亿亩,建成自然保护区(地)16个。二是充分发挥工程治理的支撑作用。采取“以灌为主、灌乔草相结合,以封为主、封飞造相结合”的治沙方式,全力“阻沙握手、阻沙上山、阻沙入河、阻沙进城、阻沙断路”,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域治理。坚持把飞播造林作为规模化工程治沙的主要举措,探索 “适地、适种、适时、适量、封禁”的实用技术,开创了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地区飞播造林治沙的成功范例,累计飞播近700万亩。三是充分发挥逆向拉动的促进作用。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健全完善 “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基地辐射、农牧民参与”的联结机制,培育形成可持续农牧业和沙漠旅游、清洁能源等绿色生态产业,探索走出“治沙”获益、“用沙”发展、“靠沙”致富的特色之路。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驼产业和生态沙产业“双子星座”取得积极进展,现代驼产业园即将开工建设,阿拉善生态产业科技创业园建成投运,初步构建了“规模种养+产品研发+精深加工+品牌营销”的发展格局,年产值突破70亿元,带动3万多农牧民增收致富。培育打造阿拉善英雄会、金秋胡杨等知名旅游IP,5.6万城乡群众吃上了“旅游饭”、赚上了“旅游钱”。全力推进亿千瓦级清洁能源大基地建设,大力推动企业高比例消纳绿电、发电企业让利消纳企业、政府让利“产业+清洁能源”企业和弃风弃光有效利用转化,加快打造绿电成本洼地、绿能经济高地。四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对国家退牧还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进行创新拓展,在全国率先施行“以户为主、人均受益”的补偿办法,率先推行农牧民养老保险试点,并配套出台农牧民医疗保险、就业扶持、住房保障等一揽子政策,7万农牧民人均每年领取各类补贴近1.1万元。制定出台“先造后补、统一验收”等政策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荒漠化治理,全盟18家企业、44个专业合作社、7个社会团体和3万多农牧民累计治沙830多万亩。同时,研发并推广飞播种子“丸粒化”、梭梭秋冬季人工造林、苁蓉注水接种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为社会化造林治沙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五是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在上世纪90年代率先实施了贺兰山退牧还林还草工程,4300名农牧民响应号召、整体迁移。为确保转移农牧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规划设立了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实施了全区唯一的黄河四级高扬程灌溉工程,为近6000农牧民创建了新的生存和致富之地。涌现出 “时代楷模”“沙漠愚公”苏和、“生命献给绿洲”的李德平和“四任司令”23年接力治沙等一大批防沙治沙榜样人物和感人事迹,诠释了“三北”精神、“蒙古马”精神,影响带动了更多人投入到防沙治沙的具体实践中。
(来源: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