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科学绿化 造景造福
一江清水,两岸叠翠。通过复绿工程,湖南境内长163千米的长江岸线得到绿化美化,初步形成连续完整、结构稳定、功能完备的森林生态系统,绵延百里的沿江绿带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全国七个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之一,近年来,湖南积极探索科学绿化之路,以生态理念谋划全域绿化,从单一植树造林向造林、造绿、造景、造福、造富转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生态建设多元化需求。
以系统治理提升绿化成效
冷水江是湖南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享有“世界锑都”“江南煤海”“有色金属之乡”等美誉。由于长期采矿,冷水江一度生态环境恶化,矿山区域水土流失、植被退化。在科学绿化理念的指引下,当地大力实施矿山生态修复和植绿复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4.5万亩,核心区连片栽植了1万亩防污抗污林,昔日的废弃矿山变身今日的绿色家园。
冷水江锡矿山的生态之变是湖南“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修复的成功范例。
湖南始终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将国土绿化融入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强力推进“一江一湖三山四水”生态修复,促进点、线、带、片协调发展,形成以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生态提质为点、以生态廊道建设为线、以“一湖四水”全流域生态涵养带建设为带、以生态脆弱区复绿和人口聚集地增绿为片的新格局。
全省累计退耕还林2162万亩,23.9万株古树得到挂牌保护。33个市(县、区)、单位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国家森林城市9个。
以生态提质促进林草融合
湖南林草交错,互为一体,森林调优和草原提质协同推进,共同为民造景造福造富。
长株潭城市群绿心地区位于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交会处。为提升绿心品质、造福当地百姓,长沙率先在全省建立绿心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补偿红利惠及全市绿心地区13万名群众。遵循近自然、全周期、多功能生态造林绿化理念,长沙在绿心地区营造林约8.25万亩,建成绿色通道297千米,建设秀美村庄33个,基本实现裸露山地绿化全覆盖。森林美景扮靓了城市,也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郴州市北湖区为推进林草融合发展,摒弃惯性思维,合理布局林草发展空间,将草原、森林、湿地纳入同一体系规划。以林长制和草原生态保护修复为抓手,北湖适度开发利用仰天湖草原,让周边群众吃上了“生态饭”,走上了致富路。
当地采取长年聘用或季节性用工等方式,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周边群众年均增收近3000元。
在规划设计林草生态空间保护修复综合治理项目时,湖南利用林业资金开展草原生态修复。同时,利用草原生态修复资金,修复疏林地、新建经济林地,增强土壤肥力,推进投入渠道融合。
科技兴,林草兴。为加快对草原退化机理、草原生态修复技术、林草融合机理和技术集成模式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攻关,湖南充实林草专家智库力量,加强林业、草原科研院所的研究拓展,实现林草科技支撑与生态修复的同频共振。
以补短板为重点实施生态修复
湖南是南方地区石漠化较严重的省份,全省一直积极探索石漠化治理道路。
石门县把无患子树作为石漠化治理的先锋树种,将生态修复与绿色产业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兼顾的石漠化治理模式。隆回县几十年来坚持探索石山造林方法,逐步建成50公里长、面积达35万亩的郁郁葱葱柏木林带。涟源市花山岭科学制定方案,优选合适树种,邀请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让昔日土地贫瘠、岩石裸露花山岭披上了绿装,旧貌换新颜。
针对短板区域,湖南分类施策,逐一破解生态修复难题。
湖南在32个重点县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花垣县“锰三角”、冷水江锡矿山等重点矿山林业生态修复成效显著,紫色页岩、中重度石漠化土地和土层瘠薄石灰岩土地等难造林地修复有了突破。
截至2021年底,湖南森林覆盖率达59.97%。“下一步,全省将进一步优化绿化布局,通过点、线、带、片、面的建设,实现湖南整个生态屏障功能的有效提升。”湖南省林业局局长胡长清说。(赵向往)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