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草原生态修复:顺应自然 守护绿色
草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在6.6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现有草原3046.55万亩,占比39.1%。其中,大部分位于中部干旱带,草原用它们的绿色护卫着当地的生态环境。
宁夏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封、种、改”多措并举,“乔、灌、草”合理配置,全面加强草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持续推进草原生态保护和修复。截至“十三五”末,全区草原植被盖度由禁牧前的35%提高到56.51%,较“十二五”末提高了3.51个百分点。
修复生物链:云雾山的梅花鹿
云雾山,因何得名?
天气适宜的时候,在无人机的高空视野中,可以找到答案:云雾笼罩之下,青山若隐若现。
在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绵延起伏的绿色“皮肤”,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这里是宁夏唯一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典型草原、草甸草原、荒漠草原等类型。毛茸茸的“地毯”,95%以上的植被覆盖度,吸引不少国家保护动物、珍稀植物长居于此。 这里不但有“常住居民”,云雾山还引入了“外来客人”。草原修复保护,不仅关注植物的休养生息,也顺应动物的自然法则,科学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这是一条草原“生物链”的修复——引入马鹿、梅花鹿,在保护区放养,促进草地植被更新,修复草原生态系统生物链。这是保护区启动的退化草原生态系统修复研究项目,2021年引入马鹿和梅花鹿各28只,引种成功率、繁殖成活率均达到100%。“保护区存在枯草层累积较厚、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通过修复项目促进草地植被自然更新工作正在有效推进,进一步维护生物多样性,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说。
草原恢复活力,绿色的种子播撒至更多的土壤。
云雾山周边群众的生计也离不开山和草。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为群众无偿提供优良牧草种子、优质干鲜草、推广草地改良技术等,助力当地发展草地畜牧业、草地生态农业。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动物、植物、微生物、气候等各个因子相互依赖作用。草原生态修复,须施以“科学之手”。而草原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回馈人与自然。
拓展管护“眼”:稳定草原生态系统
这个暑假,在盐池县科协工作人员、科普志愿者的带领下,20余个亲子家庭来到哈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教育基地。孩子们现场采集植物标本,走进“自然教育课堂”,每组家庭还交出了“作业”:一份图文类自然笔记。
数年来,哈巴湖自然保护区也如同在大地上留存的一份生动的“自然笔记”:记录荒漠与湿地、草原系统的共生。
恢复植被仅是第一步,持续的管护,防火、防病虫害等,是林草守护者的共同课题。在“全覆盖、严管控、零容忍”的管护下,哈巴湖保护区实现植被盖度、森林面积、草种质量、综合效益实现“四个增长”。
增长的动力,离不开科技支撑和技术推广,推动草原生态修复和资源管护能力不断提升。
今年6月,在对灵武市2022年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开展前期基况调查时,自治区草原工作站首次采取了无人机航拍和地面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骆驼蓬、沙蒿、猫头刺……“镜头”离地面的植物越来越远。这一段12公里的“航路”覆盖项目区1.6万亩,是一处典型荒漠草原区。航拍设计了3条航线,针对流动沙丘草方格治理区、明沙丘草种点播区、退化免耕草种补播区3个治理区,进行“飞行观察”。
“利用无人机开展项目实施区基况调查,建立卫星遥感-低空遥感-地面监测的一体化监测评估模式,为草原生态修复成效精准化评估、科学化管理探索新途径。”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工作站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强化草原科技支撑,推广技术应用,宁夏建立“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教”相衔接的技术研发推广机制。此外,建立自治区级草原综合信息平台,组织开展草地监测,草原资源清查,推广草原鼠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草原保护修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草原生态退化状况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但仍存在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保护修复力度不够等问题短板。
在禁与进中寻求平衡,在退与还间释放效益。
2020年以来,宁夏累计投入28563万元,共下达退化草原生态修复计划任务109.85万亩,已完成退化草原修复面积87.11万亩。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草原植被恢复进程加快,草原保护建设体系不断完善。
2021年年底,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工作原则:坚持尊重自然,保护优先;坚持系统治理,分区施策;坚持科学利用,绿色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
宁夏将以完善草原保护修复制度为主线,以加强草原资源保护为核心,以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为抓手,以培育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为目标,切实加强草原保护修复,实现草原可持续发展,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新宁夏作出积极贡献。(毛雪皎)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