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盘点 | 生物灾害防控中心:书写灾害防控新答卷 守卫林草生态保家园
书写灾害防控新答卷 守卫林草生态保家园
逐梦新时代,奋斗开新局。2022年是国家林草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全面履行新职能的初始年,迎着新任务,直面新挑战,防控中心用实干之笔奋力书写了林草生物灾害防控新答卷。一年来,扎实推进重大林业和草原有害生物防控工作,稳步提升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预警能力,生物安全职能强势起步,科技创新和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取得了疫区、疫点、发生面积、病死树等指标均呈下降趋势的显著成效,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统筹推进,维护了重点地区特别是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
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监管平台
科学施策
实现不成灾、不扰民目标
抓牢行业管理“牛鼻子”,科学施策,有效防控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重点有害生物。
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强化美国白蛾防控。十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的通知》,明确各方防控责任,形成防控工作合力,强化防控工作措施。建立了以北京市为主体辐射周边省份的美国白蛾联防联控机制,2022年5月9日至10月21日,防控中心派出由中心领导带队的包片蹲点服务指导组分赴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10省(市)开展美国白蛾防控蹲点指导,其中,组织业务骨干共138人次下沉北京市17个区(含经开区),从责任落实、体系建设、防治思路、虫情研判、技术措施、宣传培训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开展服务和指导,通过国家、省(市)、区共同努力,美国白蛾防控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不成灾、不扰民的目标任务,确保了美国白蛾发生区域的生态安全,特别是保障了国庆期间和党的二十大期间首都北京的绿化景观完整和生态安全。
打响“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防控攻坚战,松材线虫病防控提质提效。及时跟进新发疫区,对其实行全过程监管。对天津市蓟州区、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3个新发疫区派出专家组开展实地调研,指导当地开展应急处置和疫木清理,有效阻遏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实时调度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木集中除治情况,开展防控成效评估并完成《全国上半年松材线虫病集中除治期疫木除治情况总结评估》,摸清了各省疫木除治底数,提升了疫木除治工作成效。组织推进皖浙赣三省召开环黄山松材线虫病联防联控会议,组织开展联防联控机制执行情况和防控成效总结评估,召开推进会进行总结部署。强化疫情防治管理,实施常态化包片蹲点指导机制,对辽宁、浙江、安徽等10个省份开展调研指导。
入侵植物识别
发挥技术保障作用,促进松材线虫病防控增效。动态跟踪技术方案应用实施情况,针对不足及时编制《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2年版)》,新版技术方案更加成熟合理,得到了基层人员和有关专家高度认可。
受公安部门委托,完成“8·30”进口松木涉疫案《进境携带松材线虫疫木风险评估报告》,有效推动了案件的诉讼办理,同时为日后疫木跨省调运案件的协查办理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2022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国内进口松木流通环节检疫监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今后“各地涉及重大刑事案件的疫情传播风险评估,可委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灾害防控中心承担”。
林草有害生物监测手段取得重大突破。经过连续多年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制出一整套松材线虫病卫星遥感监测实用技术,建立了以遥感监测服务指导与问责核查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破解了国家层面“疫情核查手段缺失、基层疫情数据无法核实”的难题。2022年对松材线虫病疫情重点区域及前哨防线开展卫星遥感监测,范围涉及13省36县,覆盖国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发现两个新发疫区、一个疫情扩散疫区,并据此对相关地区进行了通报,进一步传导工作压力,督促各地把松材线虫病疫情日常监测落地落实。以及时监测、准确预报、主动预警为目标,构建了“天空地人”一体化松材线虫病疫情精细化监管平台,实现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发现、取样鉴定、疫木除治全过程精细化管理。2022年对平台进行全面升级,平台支持卫星和无人机遥感智能判读,人工地面监测精确到小班,数据落地上图可视化管理,有效解决了基层监测预报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提升了监测末端的感知能力,同时实现了对监测工作的动态监管。
实地查看野鸟资源分布情况
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网络体系已全面建立。我国已在草原有害生物常发区、危害严重区、候乌迁飞通道、重要生态区等区域筹建布设300个国家级草原有害生物监测预报站点(目前已建成16个鼠害监测站点),开展日常监测、系统调查和趋势预报,提高了监测准确性和时效性,提升了灾害末端感知能力,做到灾情早发现、早预警、早应对。
组织召开草原有害生物发生趋势会商会,实时研判草原有害生物发生趋势。以此为依据,结合各有关省份防治能力,下达草原鼠虫害绿色防治计划,减少化学农药使用,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对草原省份的技术骨干进行防治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人员的草原有害生物治理能力。
稳步提升主动监测预警能力。优化主动监测预警站点布局,推动监测防控由“面上监测”向“重点防控”转变,构建主动监测预警新格局。印发了《2022年重点野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预警工作实施方案》。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开展全国重点野生动物疫病主动预警专项技能培训,围绕禽流感、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等基础知识、样本采集技术和生物安全防护等内容进行专题授课和研讨,达到了掌握形势、研判趋势、会商对策、提升技能的效果。
巡查北京市东城区美国白蛾防治情况
全年累计采集野鸟和野猪、岩羊等野生动物样品55140份,分离野鸟禽流感毒株100余株,调查掌握禽流感、小反刍兽疫、非洲猪瘟等重点野生动物疫病以及冠状病毒在我国疫源野生动物种群中的分布状况和流行态势。
根据国内外野生动物疫情发生情况和主动监测结果,深入分析研判重点野生动物疫病流行形势、发生趋势和风险隐患,拟定月度、季度野生动物疫病趋势预测报告11份,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和参考。
深入分析研判关键节点野生动物疫情发生趋势和防控对策,分别于7月、10月向青海、湖南等20余个省份及时发布重点野生动物疫病风险预警,科学评估风险等级,提出有效防范措施,防止疫情扩散蔓延,形成重点疫病趋势分析研判和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妥善处置突发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组派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导青海省开展青海湖地区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和流行病学调查,组织召开了环青海湖地区野鸟禽流感防控工作座谈会,就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工作对环青海湖的两州三县和青海湖保护区进行了统一调度和要求。针对河南、湖南发生的人感染H3N8禽流感和全球多地爆发的人感染猴痘事件,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了溯源调查和风险研判,形成专题报告3份,保障科学安排部署应对工作。通过多种形式指导、督导、协调天津、山西等14个省(区、市),科学开展疑似疫病原因的突发野生动物异常情况的应急处置和采样检测工作,妥善处置了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岩羊小反刍兽疫、野猪非洲猪瘟等多起阳性样本和突发野生动物疫情。
全国林草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培训班
做好《动物防疫法》配套规章制度的建设,组织编制了《病死陆生野生动物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病死陆生野生动物无害化处理技术规范》,组织召开了编制工作推进会。组织编制了《突发野生动物疫病紧急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野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指南》《野猪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指南》等工作手册,指导地方科学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切实履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单位职责,组织召开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物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次会议,统一了工作目标,明确了重点工作任务。加强顶层设计,组织编制《林业和草原生物安全规划(2021—2025)》《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外来物种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全国林草生物安全防控暨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调研,对全国普查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摸底,为科学统筹谋划2023年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和重要参考。
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进展顺利。成功举办全国林草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培训班,完成全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国家级监测站布局,并依托现有林草生物灾害监测站点,在重要生态区、边境地区、经济贸易发达地区等高风险区域,首批布设了100个外来入侵物种监测站,开展重要入侵物种日常监测工作。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国累计出动25万人次,踏查线路14万条,完成森林、草原、湿地调查4.72亿亩,预计2023年底可初步查清全国森林、草原、湿地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及侵害情况。
吉林省北山风景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应急指导现场
防控中心不断强化支撑保障能力建设,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4个国家重点研发、2个国家重大专项、2个局揭榜挂帅等课题任务研究进展顺利。
积极开展松材线虫病新型药剂防控效果评价,编制完成《林用药剂药械实用技术手册》,以及《林(草)业有害生物防控工程项目规范》《林草生态系统重点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手册》等技术规范。
启动建设松材线虫基因库,开展遗传地理分化格局研究。组织开展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模式验证、落叶松感染和传播松材线虫病疫情风险评估等研究。
组织开展了全国林草生物灾害防控宣传周活动,营造出浓厚舆论氛围,掀起全民防控热潮。及时响应、妥善处置抖音、博文等网络舆情。刊发松材线虫病防控40年专题报道,及时传播松材线虫病防控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的一年,新的征程,防控中心将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新的契机,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防治外来物种侵害”为己任,持续抓好林业、草原生物灾害防控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护航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弘扬生态文明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