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生态之变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这里已然成为“国家森林城市”。
2023年以来,陕西榆林全面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开展生态治理,建设美丽榆林,让榆林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
近期,榆林市首个5G林业有害生物智能化监测平台在米脂县高西沟村建成并投入使用,为现代林业工作迭代升级、提质增效提供技术支撑。
从榆林市林业工作站了解到,智能化监测平台由智能诱捕器、虫情分析仪、测报灯、太阳能供电系统、智能终端平台等组成,不但具有智能诱捕害虫、烘干、提供标本等功能,而且能够自动识别常见林业害虫,完成对林业害虫测报、趋势分析及预测预警,并将采集的数据实时传输终端、统计分析,为榆林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智能化监测平台的投入使用,只是榆林借助科技力量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截至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2360万亩,林木覆盖率36%;860万亩流沙基本得到治理,沙区平均植被盖度达到57.4%。”榆林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说。
在榆阳区小纪汗林场十万亩樟子松基地内,集中连片的樟子松郁郁葱葱像一道绚丽的绿色屏障,守护着榆林城区。“作为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也是榆林市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的一部分,小纪汗林场成为榆林主城区的一道绿色防沙屏障。”小纪汗林场场长罗向军介绍了榆林如何从一亩樟子松演变到百万亩长青林,再到林业碳汇的生态经济。
30多年来,小纪汗林场通过“全民义务植树”“碳汇林”等项目,创新了“大户承包、参与式造林、育苗购绿一体化”等机制,让周边1048座连绵不断的沙丘变身防风固沙生态林,并实现榆林首宗林业碳汇项目。
“区林业局向我们林场发放首批3张林业碳票,林场与3家企业完成5747吨碳汇交易,涉及金额14.4万元,不用砍树卖树就能创造经济价值了。”罗向军说。
2023年,榆林大力实施生态廊道建设、重点区域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等“林业十大工程”。其中,市级投资规模、营造林面积持续增加。同年,全长19.8公里,共342.62公顷,集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生态保护、运动休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榆溪河生态长廊开始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生态之变,带来了焕然一新的直观感受——城市有了“呼吸感”,在风景如画的山水间,生态长廊串联起了公园、社区、商圈和产业园区,也决定了榆林产业发展将迈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之路。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广东汕尾深入开展造林绿化七大行动